皇兄何故造反? 第340节(1 / 2)

想了想,陈懋悄悄的后撤了半步,示意任礼出言。

    看到对方的动作,任侯爷暗骂一声老狐狸,但是事已至此,陈懋能够暂退,他却不能。

    这个当口,这么多英国公府一系的勋贵在看着,张輗更是就站在旁边。

    他既然想要博取这些人的信任,就后退不得。

    硬着头皮,任礼斟酌着词句,道。

    “回陛下,臣等和英国公等人的确是适逢其会,但是并不能说是毫无关联,毕竟,臣等要弹劾的是使团一案,英国公等人也是为了替都督同知张軏鸣冤。”

    “虽是巧合,但却是为同一事,由此亦可看出,朝廷上下,对于锦衣卫行径的不满,并非臣等独有。”

    这话说的含含糊糊,充满了试探之意。

    朱祁钰坐在上首,却不肯放过他,继续追问道。

    “所以,任侯的意思是,你们此行和英国公敲响登闻鼓鸣冤并无关系,只是为了劝谏于朕,弹劾锦衣卫,可对?”

    任礼一时没想明白,天子纠结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是朝堂奏对,天子垂问不答便是失仪,因此,他只是短暂的犹豫后,便点头道:“陛下英明!”

    说完话,任礼朝着上首偷瞄了一眼,明显看到天子的脸色一沉,但是声音仍旧平静,对着其他的勋贵问道。

    “你们,也都是跟着宁远侯一起,过来劝谏于朕的,对吗?”

    这些年轻勋贵们,来之前就得了嘱咐,尽量配合任礼,于是,犹豫了片刻,也各自点了点头。

    “放肆!”

    “砰”的一声,众臣循声望去,之间天子重重的拍在御案上,面色铁青,声音震怒。

    于是,殿中一众大臣无论文武,纷纷跪倒在地,道:“陛下息怒。”

    片刻的沉寂,御阶上传来一阵翻找文书的声音,紧接着,一份本章被隔空丢到了任礼的面前。

    接着,天子满含怒意的声音响起。

    “宁远侯,瞧清楚了,这是你昨日刚递上来的请假奏疏,你要弹劾锦衣卫,朕不拦你,但是你一不将奏本递到通政司,二不在早朝上直言进谏,还敢开口说是为社稷朝廷?”

    “朕倒要问问你,是锦衣卫拦下你弹劾的奏本不让你上奏,还是你没有法子见到朕,以致于让你纠结十余家勋臣,聚集宫外,趁早朝之时鼓噪闹事,求见御前?”

    任礼跪在地上,头上忍不住渗出一丝冷汗。

    他终于明白天子为什么揪着那个问题不放了。

    如果说,他们是跟着英国公一同来为使团击鼓鸣冤的,那么勉强还能够解释为遵循规矩办事。

    毕竟,登闻鼓制度也是写进大明律里头的。

    勋贵们传承了这么多年,大家多多少少都能扯得上一点点的亲戚关系,说是一起来为张軏鸣冤,哪怕很荒谬,但也总归算个理由。

    但如果他们不是来击登闻鼓,而是来进谏的,那可就有问题了。

    朝廷自有言路。

    大臣要进谏,可以写奏本送通政司,也可以在早朝上直接提出来,但是绝没有一大堆人,集体在宫外进谏的说法。

    这是不合规矩的。

    一般来说,文臣这么干有个专有名词,叫叩阙,至于勋贵武将,呃,还没有过先例。

    事实上,任礼也没往这方面想,虽然说他一再否认,但是无论是他自己觉得,还是在外人看来。

    他们这些人过来,其实就是跟着英国公过来敲登闻鼓,壮声势的。

    只不过蓦然被天子这么一问,没敢直接认下来而已。

    却不曾想,否认的后果更加严重。

    “来人!”

    就在任礼想着该如何解释的时候,天子已然再度开口。

    于是,短短的片刻之间,殿外涌进来数十名身配仪刀的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将整个文华殿塞的满满当当。

    “宁远侯任礼,无故不朝,纠结聚众,胁迫朝廷,甚失朕望,拉出殿外,杖责五十,其余随附者,不经言路,胡乱进谏,鼓噪闹事,俱杖三十。”

    紧接着,在众人惊愕的目光当中,天子神色冰冷,侧了侧身,对着一旁的成敬,道。

    “成敬,去将舒良召来,让他来监刑!”

    在场的大臣们吞了吞口水,望着任礼等人的目光,顿时带上了几分怜悯……

    第422章 想怎么伸冤

    文华殿中,随着天子的一声令下,数十名锦衣卫一拥而上,将殿中的十几位勋臣押了出去。

    廷杖最初始于汉代,但是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却是在明代。

    从洪武到正统,除了太宗皇帝忙于北征,没怎么动用过廷杖之外,宣德,正统两朝,皆有大臣受廷杖。

    尤其是王振当权的那几年,之所以能够让朝臣闻风丧胆,靠的就是廷杖之刑。

    那个时候,别说是普通的大臣,就算是尚书侍郎,王振也是照打不误。

    所以在大明,进谏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真正是要豁出命才敢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