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892节(1 / 2)

罕见的,天子沉默了下来,没有继续开口。

    殿中一片安静,让朱见深感到有些不安,忍不住又看了看一旁的俞士悦。

    见此状况,俞士悦继续朝他投过一个安慰的眼神,朱见深的脸色这才略略放松下来。

    想了想,他认真的开口,道。

    “皇叔父,侄臣觉得,五妹妹犯错,固然不对,但是,先生教过我,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不管是先生还是皇叔父,都是想让五妹妹知错改错,初心是好的,但是,既是小错,便当小惩,不能大惩。”

    “五妹妹还小,虽然有错,可只要教之以礼,导之以情,循循善诱,一定能够知错改错,若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再不行,十次八次,必能引向正途。”

    “侄臣愚钝,但是先生教过,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其用盖有时而穷,不可不慎矣,为君者当以慎刑宽恤为本,教化礼仪为本,刑罚惩戒,不过辅助之用,不可倚之为重。”

    前头的话朱见深说的还算流利,但是到了后头,他说的明显慢了很多,像是在边说边想。

    当然,类似最后的这两句话,其意蕴深刻,明显也不是朱见深这样的年纪能够说出来的。

    “……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

    朱祁钰重复着这句话,神色有些莫名。

    旋即,他开口问道。

    “太子,这句话,东宫哪位师傅教的?”

    “回皇叔父,是倪先生。”

    朱见深很老实,乖乖的道。

    俞士悦在旁看着,心中也不由有些惴惴。

    作为内阁大臣,他自然是博览群书,所以,太子说出这句话的第一时间,他就反应过来。

    这句话出自于太祖宝训,乃是太祖皇帝论及治国之道时所言。

    应该说,这个时候,太子引用这句话十分合适,但是,这是就事论事,不考虑其他政治因素的情况下。

    如果这是太子再大些,用以进谏皇帝时所用,自然是恰如其分。

    可是,眼下太子尚幼,所以有些事情很明显考虑不到。

    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这句话是太祖皇帝所言,所以,天子不可能否定,可如此一来,天子便要否定自己刚刚的说法。

    这种做法,往好了说,是规谏君父,可往坏了说,就是顶撞君上。

    到底会留下何种印象,存乎天子一念之间。

    不要忘了,太子是储君,不是谏臣。

    作为储君,太子并不需要刚直,他需要的,恰恰是柔顺,一个太过锋芒毕露的太子,天然会引起天子的忌惮。

    更何况,如今这样的天家关系,太子搬出太祖宝训来压制天子,就算是无意的,可最终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却着实是难以预料。

    见到天子久久不言,俞士悦也有些坐不住了,略一思忖,他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不无道理。”

    “五公主天资聪颖,心性纯善,虽然有些顽皮,但是,只要悉心教导,用心读书,不过是早与晚的事。”

    “仪学士既然是诸殿下的老师,自当多些耐心,循循善诱,如太子殿下所说,或许五公主在学堂当中并未认错,但是心中其实已然幡然醒悟,单单就此看来,仪学士加重责罚,确有不妥。”

    “所谓教化,教之化之才是根本,于国当慎刑恤民,于家当耐心教导,正如陛下登基以来,与民休息,仁慈宽恤,太子殿下见之感之,方能以仁义为本,潜心向学,兄妹友爱,笃信亲亲之意。”

    “然则太子殿下终归年幼,于治国之道,圣人义理之道尚不透彻,言辞或有不当之处,乃臣等教导有失,恳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说的,倒是叫朱祁钰笑了起来。

    他倒是没想到,这俞士悦如今,也变得滑溜起来了。

    他刚刚的这番话,先是提了五公主之事,这是想要将这件事情的影响缩小,从治国之道,落回到学堂冲突这件小事上。

    将责任都砸到了仪铭的身上,说他教导不当,这是在给朱祁钰找台阶下。

    随后,他拐回到朱见深所说的慎刑恤民上,又巧妙的将其归结为,朱见深是以自己为榜样,又捧了一捧自己。

    最后,委婉的说太子还小,言辞或有不当,将责任揽到东宫属官的身上。

    一番连消带打,目的就是为了缓和气氛。

    不过……

    “倪谦,朕记得他!”

    朱祁钰似笑非笑的望着俞士悦,轻声开口道。

    “当初是萧镃举荐的他,据说,他专攻《大学》,于此道颇有见地,如今看来,这位倪先生不止对大学之道精研颇深,对于太祖宝训,也能信手拈来啊。”

    俞士悦脸上露出一丝苦色,他就知道,天子没这么容易糊弄。

    硬着头皮,俞士悦也只得道。

    “启禀陛下,东宫讲读,需要旁征博引,方能透析义理,或许是倪庶子讲读之时,偶有引用太祖陛下宝训,被太子殿下记下也未可知。”

    “这正可说明,太子殿下潜心向学,不曾懈怠。”

    这番话说的干巴巴的,俞士悦心里也有些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