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节(1 / 2)

这才是底气。

随着大宋内部各项生产力的前进,目下就算处于小冰河时期的深化中,但从户部数据上看,大宋粮食并没有减产。因合理的种植技术推广,水泵楼的运行,可耕种土地的增加,再加上江州丁二水稻科技的深入。粮食增产的势头还是很牛的,全国拉扯下来,基本都是两位数增长。

这也是底气。哪怕被高方平抽走了不少粮食,输送进入西夏去维稳,大宋的温饱覆盖率也是在扩大的。

但是在高方平的战略中,粮食仍旧不够。还没能养活全部的西夏人,西夏人若还在为了口粮而奔波、闹事,那就没有稳定环境,也就不能最大程度把他们的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带出来。没有那些足够的资源,大宋的工业化速度就仍旧不够猥琐。

大宋不够猥琐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矿产资源,一是人力资源。

矿产正在解决。但人力资源高方平没那么蠢,绝不会去非洲拐黑奴来用。移民政策上,除了能一定程度接受少量的东瀛和高丽人外,总体是封闭的,不能开放。

那么人力只有内部解决,解决办法就是释放、解放生产力。也就是把更多的农人从种植上转化出来,去参与工业建设。这个过程必须维持粮食不能减少,于是就只有攀升种植技术这么一个最终方向。

除此之外最立竿见影的就是进成都,把那条天路修通。只要能做到,就算种植技术停顿不前,也能依托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粮食,释放出很大的一批工业人口来。

那个时候的物资爆发,就要再上一个量级。

第927章关于全球化的风水问题

没有这条铁路的话,成都府的粮食是出不来的,以往他们只能内部消化。那些土地不用怎么管,一不小心掉些种子在地上,也能有个不错的收成,几月后去看就是一片粮食,收割回家就可以吃。

所以这个时代的成都人是慢节奏的、悠闲的。他们很少饿死人,因为凹凸曼都可以野生出来,但是没有商路,够吃就行,多出来的不值钱也卖不掉。

生产方面同样,成都生产了也运不出来,除了尤其有名当做奢侈品的一些东西,譬如汴京那贵的骇人的蜀锦,其余的东西不值得带出来。于是大体上成都大头百姓们就没事做了,又不缺粮食,又没有多余的钱去纨绔,那么闲下来后那些家伙就掏掏耳朵,摆摆龙门阵之类的。

这就是传统的形成,是古代就开始的,因为封闭,进不来也出不去。

后世的成都,在旅游口径上仍旧这么宣传,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个味道了。因为后世有事做,就都到处去做事了。于是成都的悠闲生活只是一个历史传说。实际上川人性子很急,做事风火。川军战力也不俗。粮食上的生产力更是能扛半壁江山的存在。

把成都的粮食资源释放出来后,除了可以全面养活西夏、高丽倭岛的人、换来工业利益外,更可不投入过多人口的情况下,就支撑住和北方蛮族打旷日持久战争的粮食。

其实如果道士不参与政治的话,高方平是真能容许风水学流传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是真有聚宝盆的。

这个时代粮食上的聚宝盆——就是四川盆地。

用科学解释的话,盆地内的东西不容易“水土流失”。众所周知的,水往低处流,然后空气之中游离着各种元素离子,会犹如灰尘一般的,慢慢的附着在大地上,再加上各种枯枝枯叶、动物粪便尸体尸骨什么的在地上,经过光合作用,那些泥土就是养活人类最好的良田。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大地上有风雨雷电,大风会吹走一些这类营养,大雨更会冲走这些营养,大水会从高处冲走这些养分,最终汇集在大河之中溜走。

所以古代的黄河泛滥,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能毁去人们家园的同时,却是在水灾之后还给当地一片沃野千里的良田。

这个过程从迷信来解说:土地需要修养,当人类对低处的土地过度掠夺之后,大自然就会从其他地方调集资源来修复。这是自然的“轮作”。

从科学来解说就是能量守恒。被无情大水所吞没的一切生命和营养元素,它最终会汇集在低处,以丰厚的粮食产出,来养活另外的一群人类。

所以其他地方的水土会流失,会变迁,这就是俗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盆地不容易改变。盆地内没有风,元素的沉积属于自己内部消化,然后水往低处流。那些带着各种营养元素的四川盆地水滋养,最终就汇集在——成都平原上。

这就是天府之地形成的要件,也是风水上说的聚宝盆。只要把丁二的杂技粮食技术带进成都平原,那片无需轮作修养的土地,真能产出惊人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