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不是杏娘。
杏娘是冗长脸,但她肤色是真的白净,并非用脂粉抹出来的。事实上,前世的杏娘不太用胭脂香粉等物,也不怎么让她们用。
杏花楼做得是翰林院和六部的生意,士大夫讲究清雅,故而杏娘要求她们艳而不俗,雅而不素。
正思量着,又听魏珞道:“对了,听说这个老鸨原先不在双榆胡同,好像是在朝阳门周遭,原先的老鸨染时疫过世了,她不知走了谁的关系接管了杏花楼。”
这也难怪,朝阳门是糟粮出入的城门,附近都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肯定跟杏花楼走得不是一个路子。
毕竟隔了一世,有些事情有些人终是改变了。
杨妡叹口气,低声问道:“西北受灾很严重吗,京都怎么半点风声都没有?”
魏珞答道:“比较重,不过万晋朝连年丰收国库盈足,河南山西等地粮仓都充裕,可就就近开仓,王爷总领了赈灾之事,因为正逢年根,张扬出去恐民心不稳,所以就瞒下了。”
的确如此,圣上登基以来,边境虽时有战事,可中原地区却风调雨顺,救济灾民应该绰绰有余,就怕瓦剌人得知消息,半道劫粮。
魏珞似是看出她的想法,低笑声,“王爷也是想到这点,指定放粮的粮仓还有放粮时间虚虚实实,这几天有些人上蹿下跳蹦跶得厉害……西北也有吃里扒外的,索性趁机一锅端了,免得瓦剌那边不死心。”
杨妡莫名升起一丝忐忑来,“王爷会不会派你去西北?”
“王爷没有提及,不过我自幼长在宁夏,对几处关隘都熟悉,戍边将士中有不少是我父亲旧部,相比别人行事更便宜,况且我跟苏哈木父子都曾交过手。细算起来,我是最合适的人选。” 现在不提,保不定以后不会不提。
杨妡默了默,抬眸问道:“你想去吗?”
魏珞停了片刻才答:“事关朝政,自己想没有用,总还得看圣上的旨意和王爷安排。”
话答得非常谨慎,可杨妡还是从他眼中瞬息闪过的光彩看出了端倪。
想必他是愿意去的。
如今政局稳定,除去西北再无其他动~乱,京卫们舒坦日子过惯了都懒得动刀动枪,偏他天天训练兵士训得苦,要不脚底磨了泡,要不指腹起了茧。
这阵子对着□□上了瘾,在军营里看不够,回到家里也时时抱着看。
京都天不够高,地不够阔,哪里能让他信马由缰地撒野?
而且,而且去西北也能避开李昌铭。
虽然这两次见到李昌铭,他都是远远地避着,可人心难测,谁知道哪天就变了。他是杨姵的夫婿,又被魏珞推崇着,杨妡实在不敢有片刻的懈怠。
打定主意,杨妡对牢魏珞眼眸道:“你要决定去西北先告诉我一声,我把家里东西收拾了一道过去……咱们以前约定过,你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你别反悔。”
魏珞怔一下,“宁夏寒苦,吃住都不若京都便宜。”
杨妡弯了眉眼笑笑,“三嫂跟着三哥到任上,家里上下都说文登贫苦诸般不便,三嫂跟阿沅不也过了这些年?就说宁夏,二太太跟阿珺也是待了十多年。”
那还是不一样,魏珺出生在宁夏,习惯了。
魏珞捏捏杨妡面颊,又揉一下,“到时候再说,先热热闹闹地把这个年过了。”
时近黄昏,厨房里炖肉的香气随着北风飘过来。
今年钱氏让人送来的年节礼比去年又多了两成,除去鸡鸭鱼肉、牛羊之外还有两只野猪后腿,都是在冰天雪地里冻瓷实的。吴庆与承影费了好半天力气才剁成小块,这会儿吴嫂子炖得就是野猪肉。
魏珞吸吸鼻子,“真香!”
杨妡瞪他一眼,笑道:“天天吃肉都不嫌腻。”
过得一炷香的工夫,红莲与蓝蒲抬了食盒来。
趁着摆饭的工夫,红莲低声回禀道:“刚在门口遇到平姑娘,不知道跑哪儿去了,看着慌里慌张的。”
杨妡微微点下头,没作声。
红莲也没多话,识趣地退了下去。
魏珞从净房出来,拿块温热的帕子给杨妡擦擦手,“你不用把她放在心上,这次她也脱不了身,一并就解决了。”
杨妡笑笑,“只别牵连到你就行。”
魏珞替她盛了半碗饭,笑道:“不会,我心里有数。”
从入秋开始,安平性子变了许多,时常捧了经书来跟红莲请教认字,没多久一本经书就读得滚瓜烂熟。认了字又开始学着写,拿着树枝在地上写,然后让红莲看她写得对不对。
为了表示感谢,安平给杨妡仔仔细细地做了两双鞋,给红莲绣了两条帕子。
杨妡没给她好脸色,却也没冷着她,偶尔也会留她用饭。
杨妡饭后要歇晌,红莲则到西次间把她用过的笔砚洗好,抄完的经文则整整齐齐地摞起来以便装订成册。 安平主动过去帮忙。
书案靠着窗,左边摆着杨妡平素用的笔墨纸砚等物,右边则放了只黑漆盒子,盒子上挂着锁。
红莲细细地交代安平,“这屋子里一本书一张纸都不能乱动,尤其是那只盒子,那是爷的东西,平常奶奶也不敢动。”
前后好几次,等杨妡醒来往西次间去,就发现盒子被动过。
那锁是虚挂着的,轻轻一拧就能打开,锁扣处,杨妡用头发丝别着。只要盒子被打开,头发丝就断了。
盒子里放着十几只盖着火漆印章的信筒,里面是真假参半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