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心理情节中,第一项,向异性转变的心理情节,如果野牛比尔是彻底爆发出来,那么参议员就属于藏在心底的那种。
一个是因为继母虐待表现出来的强势,身为弱小的他,从小日积月累爆发出转变的心理情节。
一个是因为身为政治家,游走在男权社会,面对强势的男权社会,渐渐出现的自我性别否认,深深的埋在心底。
二者表现不同,可是本质如出一辙。
一个连自我都不敢肯定的人,连身为女性的身份都是排斥的人,她的母亲身份,自然得不到汉尼拔的认同。
所以汉尼拔,选择了降下他的惩罚,让她的女儿连同她身为母亲的身份,一同逝去吧!
某种程度上,其实汉尼拔是按照她真实面目,顺着她潜意识的自我认定做的这个决定。
程风认为,在这部沉默的羔羊里,整部影片,汉尼拔扮演的就是上帝,以一种上帝视角俯视众人。
这一点从汉尼拔说过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来。
“上帝肯定也喜欢杀人的感觉,他时刻都在那么做,我们不就是照着上帝本人做出来的吗?”
程风的认知里,汉尼拔就是以这种上帝视角的姿态,引领着他想帮或不帮的人,给予指引。
他的出现,更多的是引导女主,尤其是身为女性自我认知的蜕变。
不过前提是首先正视自己!
关于蜕变的隐喻,比尔的“蝴蝶”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其实沉默的羔羊,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不过涉及了心理分析、悬疑、惊悚的元素。
其实从头到尾,都是探讨女性,这一性别自我如何蜕变的过程。
还记得,开机第一幕的时候,詹妮弗饰演的克拉丽斯,在密林里锻炼。
在一颗树下歇息时,树上依次订着的五个写有红色英文单词的木板吗?
“伤害”
“挣扎”
“痛苦”
“热爱”
“骄傲”
第一次见面,程风的汉尼拔,用言语挑起了克拉丽斯儿时心理受到的伤害。
第二次见面,是让她不断徘徊于过往的回忆,和现实工作中的挣扎。 第三次见面,是汉尼拔让克拉丽斯直面自己的痛苦。
第四次,汉尼拔要让克拉丽斯,不再痛苦热爱生活。
也就是程风接下来要出演的,整部影片中汉尼拔和克拉丽斯最后一次的见面。
而且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沉默的羔羊》,也会在第四次会面得到答案。
至于骄傲!影片的大结局就是!
当然有人会问,同样是第一次见面,汉尼拔为什么会选择继续帮助克拉丽斯,而抛弃凯瑟琳的参议员母亲。
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汉尼拔之所以愿意指引克拉丽斯,其实在二人初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