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在《阁帖》刻成版后,明确要求拓印时一定要用当时最名贵的澄心堂纸与廷珪墨。所以这两项是它最大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辩证依据。
只是唯一可惜的,这刻本为新出土之物,并不属于传承有序之本,上边更不可能有收藏者所用的铃印,哪怕那汪姓小吏的印也没有,否则这辩证起来可就容易多了。
说完了这祖刻本,咱就再来说说这明肃府本吧。
与祖本相同,明肃府版的《阁帖》同为全帖10卷完整,宣纸墨拓。其各卷末均刻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小篆3行,以及“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岁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令旨重摹上石”隶书3行。
其实说起来这《阁帖》明肃府本之缘起,在书林中盛传一段佳话。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木英为甘肃肃庄王,赐宋本《阁帖》一部,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府。万历年间,陕西右参政分巡临巩张鹤鸣得“李子崇藏阁帖”和“皋兰县封官本帖”,向肃宪王朱绅尧借藏帖校对。次年,宪王乃令摹刻,聘请姑苏温如玉、南唐张应昌主持此事。至半途宪王薨,世子朱识宏继承之,先后费时七年,用富平铜磬石144块,于天启元年始成,并将摹石收藏于肃王府东书院遵训阁内,视为珍宝。
肃府贴自刻成后,曾多次遭到破坏。?明、清之际,帖石佚失,损坏多块,清顺治11年(即公元1654年),洮岷道陈卓聘邀陈曼仙、毛香林补摹40余版(处),帖文补全,复成完璧。尔后康熙14年又遭兵燹险些全毁。
所以光凭着这拓印的册页所显示的效果,简儿就可以肯定,要么它就是祖本,退一步来说,哪怕它是明萧府善本的话,那也得是用的早期的原石初拓本。至于它会不会是假的,简儿表示,光凭其上散发出来的浓得可以腻死人的灵气,就已经完全可以断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不管是哪样,那都是绝对属于无价之宝的行列啊!即使它不是祖本,是明肃府本也一样。毕竟哪怕是明肃府本,在书画界也是同样的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