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节(1 / 2)

而他们双的这一场遭遇战,也是将要一触即发了!

    第八百一十五章 范吉射的溃败

    范吉射带领朝歌之师,想要奇袭绛城,逼迫国君做出改变,却不料竟和韩不信所率的平阳之师是不期而遇。

    范吉射临行之前,中行寅曾嘱咐过他,知道他们也有可能遇到此情形。所以,现在范吉射在得知线报后,倒也并不如何慌乱,立马命人严阵以待,以准备迎头痛击韩不信。

    而韩不信所率来的乃是先军,魏侈则为其殿后。

    韩不信也甚是担心赵鞅的安危,所以是亲率先军急行,和范吉射的大军相遇,既是情理之中,却也是意料之外。

    他没有想到的是,中行寅和范吉射竟然在如此情况,还会分兵绛城。也没想到他们是真的要行此叛逆之举了。

    不过,韩不信也并未慌乱,他命人是立刻就地将战车给安装了起来,随时准备应战!

    两军在距太原三十里处对峙,韩不信亲往前线,探查敌情。而范吉射却只将这一切交给了自家的司马督办。

    翌日,两军的战车列于前阵。战车的轰鸣声渐起,声势也越来越大。

    双方几乎是同时击鼓进军。

    晋阳以南,冗长而宽阔的河谷地也甚是平坦,可谓一马平川,正适合战车作战。所以,两军的战车皆是席卷而至。

    两军交战,前排的战车一阵相撞,顿是人仰马翻。而后续的战车则继续冲击前阵,步兵则是紧随其后。

    随着战车的冲击力骤减,接下来便又是一阵短兵相接。

    范家的朝歌之师,本来也是范鞅精心操练多年。虽然范吉射这些年疏于操练,但所谓临阵磨枪,不亮也光,这些个朝歌士卒在经过了这段时间的打磨后,也是重拾起了一定的战力。

    而韩不信的平阳之师,也是韩氏这些年来隐忍保留下的战力,韩氏在范鞅执政之时,将心思都放在了营建平阳上,所以这一支队伍也是颇具战力。

    两军对阵,战况格外激烈。韩不信则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以虽然平阳的这一支先军,数量虽是远不及朝歌之师,却也完全不虚范氏。

    两边战况一时也僵持不下。

    但渐渐的,范吉射这边的人马毕竟占优,韩不信的先军很快就渐显疲态,再加上战损消耗过大,眼看就要支撑不住。

    这时,在后面殿后的魏侈,得闻韩不信是与范吉射接上了头,便是立刻也率领一支芮城之师赶忙杀到。

    最终是与韩不信是汇合在一处,如此一来,两军人数上基本持平。韩不信的军队也是士气大振。

    范氏的先军司马眼看情况不妙,也是为了保存实力,立刻是鸣金收兵。

    范吉射见自家军队竟是就此败下阵来,自是不服,待司马回营之后立刻是怒斥道:

    “胜负未分,何故鸣金?”

    范氏的司马一个稽首跪伏在地,并是颤声道:

    “主公是有所不知,那魏侈率领援兵已至,我方兵力已不占优,且眼下敌方士气正盛,死战绝非上策。否则我方一旦损失惨重,纵是到了绛城也无济于事!”

    范吉射瞪大了眼睛,一阵阴沉问道:

    “那……依你之见,如今该如何去做?”

    范氏司马说道:

    “自是撤回到晋阳,和中行大夫汇合,再做计较!”

    范吉射一心想要杀回到绛城,以夺回他们范氏的应许之地。但是,眼看着韩不信和魏侈的大军斗志昂扬,也确是难以逾越。

    范吉射左思右想,他本来就年轻,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大事。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是回去找叔父中行寅定夺。

    而韩不信一战而胜,且看朝歌之师有撤退的迹象,倒也不着急追击,只是和魏侈急忙向晋侯上书:中行寅和范吉射竟然意图不轨,想要袭取绛城。

    晋侯午看到这份战报,也是胆战心惊,便立刻是向身边的荀跞问计:

    “荀卿,这中行氏和范氏果然是意图不轨,实是罪大恶极啊!”

    荀跞则是见时机成熟,立刻是躬身道:

    “中行寅和范吉射此事背祖忘德,看来他们叛乱的嫌疑已是确证无疑的了!”

    荀跞的这一句话,也将这件事给彻底坐实了。也就是说,中行氏和范氏的这块棺材板,他荀跞便是铆钉之人!

    晋侯午深深吸了口气,并是后怕道:

    “看来赵氏还是忠厚之人呐!如今他以一城之力,替寡人挡下了晋国的这一场灾祸,功劳实属不小!”

    荀跞却道:

    “中行氏和范氏固然是狼子野心,但赵氏只怕也不是清白之身。臣以为,赵氏擅杀邯郸赵午,亦为首祸!”

    晋侯午甚是奇怪的看了一眼荀跞:

    “荀卿,邯郸之事,不是此前早已有了定论吗?为何又要旧事重提?”

    荀跞说道:

    “邯郸赵午纵是有罪,但毕竟邯郸历经四世,且与大宗分别已久,又岂是赵鞅一句话就可以随便杀害的?邯郸之事,本可以趋于缓和,是赵鞅一意孤行,最终激化了邯郸。所以,臣以为赵鞅此事,虽看似无辜,实则有过!”

    晋侯午却依旧是想替赵鞅回护,所以不由叹道:

    “好了,此事赵氏毕竟也是事出有因。此事可暂且不提,且容后再议!”

    荀跞应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