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176节(2 / 2)

张华就说怎么这条水渠有些熟悉,原来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

现在的关中平原没有经过多少开发,还相当原始,因此也不存在郑国渠。

张华如果要开发关中平原北部,那么就需要调遣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建郑国渠,扩大关中地方的农田面积。

张华细问:“当时秦国修筑郑国渠,花费了多长时间?”

郭守敬答道:“记载已不详细,大约是十年吧。”

“十年时间,太久了。”

张华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水利工程与兴学一样,耗费大量时间,以年为单位,长远来看,才能看到成果,京杭大运河就是如此。

何况古代的建造效率极低。

郭守敬说道:“此时关中人数更多,而且,乡勇、工匠、牲畜的力气比以前更大,因此,大概三五年时间,或许郑国渠就可以完工了。”

“那从即日起,你负责实地勘察,确认郑国渠途径的地方。待我攻灭唐玄宗、秦孝公,再大兴土木,召集十万乡勇,挖掘郑国渠。” 张华考虑到还有唐玄宗和秦孝公两大势力虎视眈眈,李自成、曹真等势力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不能在外部没有稳定的情况下就大兴土木,否则不但民心下降,还会耽误战事,给外敌有机会长驱直入。

在张华扫灭强敌之前,郭守敬负责带领水利司的官吏,实地考察郑国渠的选址,还有修建郑国渠的严格预算,方便张华统筹资源。

张华极其重视算术,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县镇,编制预算,并且比较实际财政收支与预算的出入,分析原因,追究各个部门和官吏的责任。

来自后世的张华知道算术的重要性,因此才会强调算术在科举之中的比重。

“这般也好。”

郭守敬对重修甚至是改良郑国渠,也没有那么有底气,郑国渠的具体路径,还是要经过实地考察,才能最终决定整个庞大的郑国渠工程。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抢亲

在击败安禄山之后,张华继续耐心下来,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和东部、河洛地区种田,同时举行科举,规划郑国渠,为长期争霸做准备。

这些事项,短期内看不出任何效果,但长期来看,至关重要,一个和人才有关,一个和粮草有关。

人才和粮草,都是长期争霸需要的最重要的资源。

差不多两年时间,关中平原都没能统一,张华已经可以预见到道路漫长,甚至可能会重现战国,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对峙几百年的情况。

只有和秦国一样变法图强,才能笑到最后。

因此,张华提前为以后做打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木兰,你召集铁鹰斥候。另外,召集邓艾的长水营。”

张华在郭守敬离开之后,让花木兰前去召集兵马。

花木兰不解问道:“公子这是要去攻打哪里?”

花木兰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如果要攻打唐玄宗或者秦孝公,仅仅凭借铁鹰斥候和长水营,这点骑兵怎么也不够用。

这些轻骑兵,哪怕是攻打一座普通镇子都相当费力。

毕竟战马无法翻越城墙。

张华神秘兮兮说道:“此次并非是为了攻打哪一个势力,而是前去抢亲。”

长安镇,薛仁贵带领一队骑兵,护卫几十辆大马车,前往秦孝公的地盘。

“护送公主前往咸阳镇的重任,就交给薛将军你了。”

丞相姚崇亲自送别薛仁贵一行人。

薛仁贵点头:“我会安全将长公主殿下送至咸阳镇。”

姚崇再次作揖:“有劳了。”

薛仁贵率领一千骑兵,护送大唐长公主,前往咸阳。

长安镇与咸阳镇之间的道路,在唐玄宗和秦孝公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唐玄宗派猛将薛仁贵和一千精锐骑兵护送女儿前去联姻,认为已经万无一失。

大唐长公主坐在马车内,掀开布帘,最后看了长安镇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皇室的公主未必有众人想象中的那么幸福,不但规矩不少,政治联姻更是家常便饭。 即使是历史上的大唐,公主一般会下嫁给某个大臣的儿子。

此时与大秦的公子扶苏联姻,已经比一般大臣的儿子联姻好多了。

据说公子扶苏一向有贤明的名声,而且是秦国王族,长相英俊。

这般一想,大唐长公主这才好受许多。

对于古代女人而言,一切靠命。

“唉。”

长公主轻轻放下布帘,也不敢违抗父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