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经验总结:死道友不死贫道(1 / 2)

德甲第四轮结束,媒体进行新一轮的联赛报道。

这一轮焦点还是很多的。

比如云达不莱梅2比3败给了来访的斯图加特。

这场比赛让媒体不由得对斯图加特高看一眼,前面几轮联赛,斯图加特展现了顽强和拼劲,能在客场击败云达不莱梅,在证明实力的同时,似乎也预示着,他们即将重新崛起。

再比如,拜仁慕尼黑爆发了最大的冷门,他们客场输给了比勒费尔德,许多媒体大跌眼镜,也不由得感叹,巴拉克的离开,对拜仁的影响太大了。

另外,就是圣保利主场的胜利了,他们拿下了前来挑战的沙尔克04。

比赛过程中,甄少龙凭借个人发挥,打进了两个进球,一手带领球队取胜,成为了许多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是焦点。

甄少龙一直都是焦点。

哪怕有许多人对他的实力不认可,他也一直都是焦点,因为上个赛季,他打进了太多的球,展现了令人震惊的效率。

本赛季,甄少龙的表现,被认为关乎圣保利的成绩。

现在得到了证实。

甄少龙一个人肩负圣保利的进攻压力,但他顶住了压力,还打进了两个球,主场制造了冷门击败沙尔克04。

这一场比赛结束后,甄少龙的进球数达到了五个。五个进球听起来不多,但要知道,大部分中前场球员,整个赛季参加二、三十场比赛,都无法打进五个球。

凭借四场五球的效率,甄少龙毫无悬念的,排名德甲射手榜第一位。

德甲射手榜和德乙射手榜,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德甲是欧洲五大联赛之一,是全世界都关注、认可的联赛,能排名射手榜第一的球员,自然会受到巨大的关注。

这种关注和克洛泽不同。

上赛季,克洛泽也是射手榜第一,很多俱乐部都对他进行关注,但最感兴趣的俱乐部,还是拜仁慕尼黑,其他国家俱乐部,反倒没有多大兴趣。

甄少龙不一样。

来自其他国家俱乐部的关注,反倒比德国国内俱乐部的关注多,因为甄少龙不是德国青训体系培养的球员。

在整个欧洲足球市场中,德国球员是不太受欢迎的群体。

这不是单一的歧视。

从德国球员的转会就看的出来,少有德国球员会到其他国家联赛发展,德甲出身的球员要转会,往往身价也很难高的起来,原因很简单:德国的青训体系,很难培养出顶尖巨星。

很多德国球员到其他联赛,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这是联赛情况不同导致的。

德国青训培养出来的球员,对战术的适应性非常好,一个个都是极为出色的‘战术零件’,但难说有什么出色的技术,有一句话说的很准确,“德国人的严谨,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德国球员现状就是如此。

德国青训体系出身的球员,哪怕是拿到了德甲金靴,也很难被其他国家俱乐部看中,反倒是一些德甲表现一般的外籍球员,身价和名气倒是节节攀高。

甄少龙就属于这种情况。

他是一名来自中国的球员,虽说出身圣保利青训,实则只呆了几个月时间,他的进球不是战术体系的产物,反倒是依靠个人发挥,如此表现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俱乐部的注意。 当然,几场比赛不能说明什么。

这些俱乐部只是注意而已,最多再派出球探观察一下,要说转会时间还太早了点,夏季转会窗口才刚刚关闭,要引入新球员,最少也要等待冬季。

甄少龙这种表现极为出色的球员,要转会肯定是明年夏天。

————

当天回到了住所,甄少龙就打开电脑,查看着脸书的关注数量,脑子里也不断想着那名中国记者的问话。

中国国奥队?

为什么不是国家队呢?

甄少龙也对加入国家队有过思考,他觉得为国效力还是很不错的,国内足球有些乌烟瘴气,近来假球、黑哨不断曝光,国家队的成绩也一直不好,不断的让球迷失望、再失望,但作为中国出身的球员,难道因为国内足球不好,就选择不加入国家队吗?

那没有道理。

人可以通过努力,决定自己的未来,但出身是不能决定的,而且还是必须要接受的,像是家庭也一样,有些人生在富有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温馨的家庭生活,有些人则不一样,天生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父母不是提供帮助,还会成为生活的拖累。

难道因为贫困就不认亲生父母?

先天的事情是不能改变,也是必须要接受的。

甄少龙的想法是,只要国家队召唤自己,他来回奔波也要为国出战,国内足球情况怎么样,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他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

那名中国记者的问话,倒是让他有些不明白。

这个东西想是不可能想出来的,他干脆打电话给了熟悉的国内记者王涛。

王涛是第一个采访他的中国记者,两人的私人关系还不错。

近来王涛一直都科特布斯、汉堡来回的跑,他的主要工作是关注德国足球,关注德甲的两个中国球员--

甄少龙和邵家一。

王涛接到电话也很高兴,“如果你不打来,我也想问问你,近几天有时间接受采访吗?你现在可是德甲的射手王!”

对于王涛的恭维,甄少龙就哈哈一笑了,随后就说起了自己的疑问。

“这还不简单!因为国家队没打算让进啊!”王涛说道,“当然,不是有歧视,你年纪太小,先进国奥队也挺好,要不这样,我就在汉堡,等明天早上,我去你那做个简单的采访,顺便和你仔细说说?”

“行。”

两人电话做了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