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843节(1 / 2)

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清流儒臣所要的,

    你看看,

    任用正直官员、摒除小人奸臣,与此同时轻徭薄赋、重视传统,这才是他们心中的盛世!

    这样的旨意一道道传出,那么自然是天下振奋。

    而朱厚照也按照约定,暂时收起了厂卫的利爪,

    天下开始进入一个矛盾逐渐缓和的休养生息的阶段。

    可以说,朝堂的趋势被完全扭了一个方向。

    大功告成的王阳明回到南京继续担任自己的应天巡抚,他的声望也再次上升了一个层次。

    八月时,

    由他亲自创办的阳明书院在扩建后,初次张榜招贤,一时之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竟逾千人之众。

    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南京城中,整出的动静,叫南京城中的外国人都看不懂。

    看热闹的老百姓则不无羡慕的说,“那可都是读书人!”

    一句读书人,是这个时代莫大的荣耀。

    他们身背书笈,手握卷书,一袭长衫,皆为悟学而来。

    阳明书院就在玄武湖边,院内建筑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红墙黛瓦,四周绿树环绕,鸟语花香,仿佛是远离尘嚣世外桃源。

    王阳明也是简单朴素的书生打扮,而他坐下则是上千学子席地而坐。

    这番学风醇厚,人文荟萃的一时盛景,成为文教兴盛的又一明证。

    王阳明也不愧为一代大家,他对待求学之人没有任何保留,并在与几个相近的弟子的论学之中释出了他一生之所悟,即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朗朗书声之间,他的弟子们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说:“此四句大概还未触及根本。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那么意念、认知和事物也应该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坐于王阳明身旁的弟子其实也都三四十了,这么一群大男人都沉浸于‘学术讨论’之中,

    听到有人提出疑问,大弟子文德忧虑说:“如此却失却工夫下手处。”

    意思是照这样理解可能会失去修行的切入点。

    正在争论间,

    王阳明解释说:“心体原本确实是无恶无善的,只是人的资质各有不同。对于悟性较高的人,可以直接从心的本源入手,因为人心的本质原本是清澈无碍的,稍加启发就能显现出来;

    而对于那些可能存在较多过失和习惯习气的人来说,则需要在良知的指导下去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改正和修炼。这只是具体实践时的因人而异。并不存在‘失却之处’。”

    这么一解释,众人纷纷有所悟,道:“有理、有理。”

    关于知行合一的学说,王阳明的在心中琢磨了一辈子,这些关节之处他都已摸索清楚,不要这里是千人,就是再来千人,也不可能问得住他。

    以此为代表,他在此次文会期间的诸多言行都被记录在《传习录》之中。

    在文会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

    阳明书院还来了一个重要人物——皇帝的侍从室侍从,何廷仁。

    他是作为弟子被自己的老师推荐到皇帝身边的。

    既然师徒之情还在,这种时候怎么少得了他呢。

    而因为他靠近皇帝的特殊身份,自他踏入阳明书院,这里的气氛就好像变了似的。

    他虽没有身着华丽服装,但人们会因为他的权位而自动给他套上一层光环,让人看着就忍不住要心生敬畏。

    王阳明也是事先不知,在身边人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天地君亲师,君在师前。

    何廷仁身形端正,袖口里圣旨露出,两手横拉,威严一声,“亲封新建伯、应天巡抚王守仁,接旨。”

    圣旨?!

    所有人面色都有改变。

    王阳明也正了正面容,没有任何犹豫的跪了下去。

    “臣,王守仁,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江南之地,素称人文渊薮,近闻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卓越之才,励精图治,于江南之地广施教化,振兴文脉,开蒙启智,成效卓著,百姓得以沐浴德化,士林风气焕然一新,实为国家之栋梁,社稷之砥柱。

    兹者,王守仁推广圣贤之道,弘彰孔孟遗教,其志坚毅,其行笃实,令我朝文教事业蒸蒸日上,民心归附,国泰民安。鉴其功绩,朕心甚慰,特颁恩诏,加封少保,赐封柱国,以示表彰,望尔珍此殊荣,续展宏图。普宣教化于天下,使之化雨春风,润泽万方,以期人伦和谐,国力昌盛,永固江山社稷之基。钦此!”

    “老师,接旨吧。”

    “臣王守仁,谢皇上厚赐之恩!”当着这么多人领这道旨意,令他内心既震动又感佩,接着他叩了一个头,大声念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何廷仁转身。

    而台下千人学子也诚心拜服,皇帝这样封赏王守仁,就是对他们这些人、他们所求的道的奖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