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852节(1 / 2)

朝中虽有张辅等大臣极力反对,但三杨阁老顺水推舟,最终在宣德三年正式废除交趾布政使司,说起来恰好是100年。

    而他给朱厚照带来的困扰,

    就是他是祖宗,祖宗既然做过这种选择,后世人就有理由提出效仿宣德。

    朱厚照就是再神通广大,他也不可能顶着朱姓去叱责自己的祖宗,这种大逆不道之君,是令世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他已经做好了回到南京之后听大臣们讲这么些‘没有出息’的混账话。

    用处没多大,真正的用处就一条,让他听了生气。

    皇帝是次日才回的皇宫,到了以后即行宣旨,要所有随驾重臣入宫。

    朱厚照则穿了件正式的龙袍,还戴上了帽子在宫里面等着他们。

    “诸位爱卿,朕最近几日先后收到了两份军报。”东西都被他拿在手里,“一份是新疆巡抚王宪奏报,正德二十二年七月,新疆总兵韩十二郎率领六万精骑在伊犁河畔大破哈萨克汗国大小部落十七个,并继续向西征讨哈萨克塔赫尔汗。想来再过不久,夷播海就要复归我大明了。”

    顾人仪领头下跪,“恭喜皇上建此不世之功!”

    “的确是不世之功,姜雍,户部花去了多少钱了?”

    “启禀皇上,此次征哈萨克汗国已调拨银元两千三百余万元,若是要完成全部作战,或在五千万元之上。”

    现在大明是从上到下改两称元。

    五千万,大约就是原先五百万两银子,虽然货币价值方面仍有波动,不过这是大明总体调控目标,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至于户部的余额,则在三个亿之上。

    正是这些给了朱厚照底气,让他敢于把军队派到那么远的地方作战。

    “这是其中一封捷报,另外一封则没那么多喜气了,你们都看看吧。”

    尤址上前接了过来,然后再送下去。

    诸臣子一看,果然面色纷纷有所变化。

    “皇上,微臣以为事出突然,要立即着人多方打听,了解具体情形再做打算。”王廷相马上说。

    “臣附议。”

    姜雍和蒋冕也都跟上。

    朱厚照连顾人仪这个首辅要说什么都不等了,直接讲,“若是要以上国之尊主持公道,则自然不能仅以广西巡抚一句话便定了朝廷之策,不过若是要兴兵伐之,这一句话便足够了。”

    顾人仪问道:“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知陛下欲以何名义出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安南国曾是太宗皇帝打下的疆土,朕欲行征伐,还要什么理由吗?”接着他意气风发的说:“朕不仅要打下安南国,还要派一得力之臣,好好治理,让那里百姓安宁、国无战事!最终成为我大明的固有领土!”

    “可是……”

    “不必可是。”皇帝掐着腰,挑眉说:“祖宗的土地不能予人,这是朕的底线,治理天下,仁政为先,这道理朕懂,你们放心等打下来,朕会在那里施行仁政的。”

    他其实不知道,

    历史上发生这件事的时候,嘉靖皇帝也在镇南关屯了兵,并重新设置了安南都统使。

    若是他真的不闻不问,那是连那个炼丹老道都不如了。

    顾人仪还是想争取一下,“陛下,多行征伐,不仅大耗民财,而且战端一启,又是累累白骨。而我朝已先后征讨日本、吕宋、哈萨克汗国,短短几年兵事大兴,臣是担心几十年国力空耗于此,陛下的一番心血便白费了。”

    他说的严重,但实际上这几个国家都是小国,这与汉武帝集中力量打匈奴可不一样,匈奴那是什么国力,打到最后当然是民生凋敝了。

    换了其他一些小逼崽子国哪里需要,镖旗将军出一次兵能一起收拾了。

    朱厚照的好运气就在于此,他是弘治皇帝的皇太子,内无阻碍,外无强敌,当皇帝二十多年了,收拾山河之后本就该开花结果。

    “顾阁老,朕不想与你辩论圣人关于战争的看法,国家发动战争自然是有其坏处,也有其好处,朕知道,也明白,但不发动战争也同样如此。

    如今《明约》施行还不到三年,真正要落地,非得倚仗天朝之威不可。若此次安南国变而大明不做反应,各藩属国定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心思,到时候按下葫芦起了瓢,四方都有战火,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况且,朕今日说一句,宗主国是绝不可以害怕战争的,开始害怕的那一刻,不管当下的宴会多么盛大,都是落幕的开始。朕自信,这句话经得起千百年的历史检验。”

    这就是正德二十二年之后皇帝对待战争的变化,

    其实他有理由可能讲,比如说安南国接近边界,起内部纷争会影响广西,影响南洋的稳定,至少做生意做不下去嘛,甚至莫登庸此人既然是野心勃勃之辈,或许还会侵犯南边的占城国。

    但这些理由,皇帝一个都不说。

    实际上,其背后真正的理由,是他看到了棉纺织业的兴起,看到了中华大地开始出现了种植园与奴隶,这昭示着大明的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所以它永远渴求市场。

    在臣子们看来,皇帝就是文治武功到达顶峰,开始使用国力了,这和以往的帝王都一样。大唐鼎盛之时灭了多少国家?两只手都数不过来。那些都需要理由吗?

    这种帝王的开拓进取之意是挡也挡不住的。

    他就是命令户部开始准备钱,兵部开始征调粮草、火器和马匹,而一纸命令行到军机处,大军还能不动?

    那不然叫什么实权皇帝。

    至于文人书生反对,那是他们的事情。

    旁人说这叫政治压力,朱厚照则不在意这些,到头来顾人仪还得老老实实去给他写讨贼檄文!

    这样,国家机器就动了起来了。

    但后面的事也麻烦,其中一个麻烦,就是南方多是卫所军队,并没有像新疆、河套和京师卫戍区那样的大军区,这也就代表缺少顶尖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