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节(2 / 2)

“郭啸天?杨铁心?”

“谁是主角?亦或是双男主?”

接下来冯桦从书里的郭啸天和杨铁心之口,慢慢了解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之后却更加觉得有趣了。

秦川竟然以南宋的真实背景作为小说的背景,一代战神岳飞,奸相秦侩,高宗皇帝,看着书里熟悉的名字,冯桦甚至以为这部小说是真正的历史书籍了。

不过当他看到拄着拐杖的跛子曲三恶斗皇宫侍卫的时候,那种久违的热血和冲动又涌上了心头。

这种写实的武功招式,这种闻所未闻的打斗场景,和以前游侠小说中那种你砍我一刀、我砍你一刀的方式完全不同。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以为这个叫曲三的跛子才是男主角。

不过当他看到丘处机出场描写的时候,他却是将他前面的所有想法都推翻了,他觉得应该是主角出场了。

不过他也暗暗的记下来了描述里的两个字——“轻功”,这是他压根没有听说过的概念,不过“晃眼之间已在十余丈外”这种描述,却深深吸引了他。

接下来故事剧情推进的很快。

丘处机独自面对十几骑追兵,然后将其全歼,又独自飘然而去。

而其中穿插的打斗,再次让冯桦感受到热血沸腾,也是到这里冯桦越发的确定丘处机就是男主角了。

但是冯桦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却发现剧情从这里开始直转而下。

郭啸天断后战死,杨铁心重伤昏迷,李萍被段天德抓走,而包惜弱则是被一个自称“颜烈”的人“英雄救美”。 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冯桦一直紧紧握着自己的手,因为他站在上帝视角,完全知道这一切的祸害来自包惜弱的圣母心,后面全是这个叫做“颜烈”的人觊觎包惜弱而设计的陷阱。

所以从包惜弱开始偷偷救人的时候,冯桦就在心里狂呼着不要救、不要救,但是眼睁睁看着这个女人一步一步将两家人推进了火坑,家破人亡。

“蠢女人!蠢女人!”

还在上班的冯桦一时激动,不由锤着桌子骂出了声,不过当他发现其他同事好奇的看着他的举动的时候,他也不由脸上一红,朝着大家歉意的笑了笑后,然后赶紧低下了头。

低下头的冯桦很快就再次沉浸进了小说里,不过不一会儿第一回就看完了。

“颜烈微笑道:‘就可惜娘子在服丧,不能戴用珠宝,要多花钱也花不了。’”

看到这里,冯桦下意识的点了下一章,不过很可惜,页面没有丝毫变化。

这时候冯桦才发现,他已经将第一回看完了,而今天秦川就只发布了第一回。

长长的出了口气,将自己从小说描绘的情景里带了出来,冯桦才开始默默的评价起了秦川的这部《射雕英雄传》。

因为是长篇,暂时还看不出来故事的全貌,但是不论是文笔还是剧情,冯桦都认为这是所有游侠小说里的上上之选。

再就是冯桦第一次见到以真实历史背景下的武侠小说,这种大气磅礴而又厚重苍凉的史诗感,和那些游侠小说相比,倒显得那些游侠小说跟过家家一样。

还有就是这部小说里那些武功的打斗,那种明显异于常人、有些违反科学的武功,那种紧张而又刺激的临场感,真的是小说的精髓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这里面所有出场的游侠儿,那种自带的爱国之心和英雄之举,最是让冯桦为之倾心。

冯桦也理解了当时秦川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武侠最重要的是侠,其后才是武。

而书里的这些人物,不论武功高低,最终行使的不都是侠义之举吗?!

第374章 身份真的暴漏了

冯桦感叹了好一会,才打开了评论区。

就在他看小说的这一个小时里,评论区的评论已经暴增到了50多万条。

冯桦此刻也有些迫不及待了,他有很多东西想跟其他的武侠书迷们分享,也想看看其他武侠书迷们是如何评论这部小说的。

“这部《射雕英雄传》名字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从这第一回里,就能看出来秦川胸有丘壑,这种将故事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的方式,简直太棒了。”

“很有一种史诗感对吗?我还特意查阅了当时的历史,竟然和书里的背景差不多,厉害了。”

“不像现在流行的身负灭门血仇或者浪子追美记,这里面每一个人都很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浩气凛然还是让人恨的牙痒痒,我几乎记得每一个出场的人物。”

“所以主角到底是谁?是不是杨铁心?我还以为是郭啸天呢,没想到郭啸天竟然死了。”

“我觉得丘处机更像主角,名字和出场都像。”

“还记得曲三说的一句话吗?天下尽有聪明绝顶之人,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我怀疑这个才是主角,只不过还没有出场。”

“有人注意这里面的功夫描写没,竟然都非常的写实,打斗场面看起来太好看了,特别是丘处机被追杀的那一段。”

“我更好奇的是里面描写的‘轻功’,一下就能平移十几丈,这也太夸张了吧。”

“……”

评论区的书评不断在快速增加,而很快一个不起眼的评论也刷新了出来。

“冯桦:《射雕英雄传》虽然只连载了第一回,而且大部分都用来交代背景和环境,但是聊聊几笔却看得人惊心动魄。比如杨铁心、李萍接下来的下落,比如曲三的身份,比如丘处机到底是什么人,比如颜烈的真实身份,包惜弱又什么时候能发现颜烈的新身份。但是不论结果如何,《射雕英雄传》确实如秦川所说真正定义了什么叫武侠小说,朴素的爱国情怀从第一句贯穿到了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