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一路上,偶尔遇到两个刚分配过来的官员,一个陕州知州,一个新安知县,据他们所说,自己治所城池之内,也不过一两千民众而已,至于城外,恐怕也不会超过四位数。
听到这话,朱由榔算是彻底没了幻想,新安算是靠近洛阳腹地的地方,都这个样子,由此可见,整个河南,能有一百多万人口,就阿弥陀佛了。
直到洛阳城外,才算有了些生机
城外的荒废田地已经被零星的农户重新开垦,能看到稀稀拉拉的运输马队,和巡逻治安的衙役、兵卒。
新上任的河南总督,原礼部尚书朱天麟,已经领着一众文武,出城迎接圣驾。
河南的治所倒是不在洛阳,而是在开封,但朱天麟肯定是不敢把天子一个人晾在洛阳的,而且却是这些日子,他跑到洛阳这边组织屯田,修理河道。
朱天麟等一众官员,又扈从圣驾,往开封城而去,在此落脚数日,然后便能转入徐州,乘船南下回京了。
相较于潼关到洛阳那一带,开封这边情况明显要好上许多
人口较为殷实些,尤其还有两万多来自东北的移民,刚刚剪了辫子没多久,被打散到开封、怀庆、归德三府几十个县里屯田开垦荒地。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来自于南直和浙江的移民,他们远道而来,在此重建家园,官府不仅提供种子农具,以及春荒口粮,而且许诺两年免税,三年半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朱由榔的心情这才算好了些,在开封的这几天,他先是视察了屯田,毕竟河南作为中原腹心,自古就是农粮大省,这几十年却饱受饥荒之苦,种地乃是此时河南的头等大事,其他都得靠后。 又询问视察了黄河河道的修缮与维护,最后才跑回开封城中。
对朱天麟也多加勉励,对方也算是肇庆监国时就跟随的老班底了,能力和忠诚都值得信任,无需多言。
而在离开开封以前,最后一日,朱由榔却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视察
开封城南,原周王府别苑旧址,曾经恢弘一时的藩王府邸,早已被战乱毁坏得差不多了,剩下就这间别苑保存比较完整。
但朱天麟任职以后,却并没有将总督衙门设置于此,而是让了出来
朱由榔到了开封以后,也没有入住,而是宁愿住在御前司临时搭建的行营大帐之中。
因为这里,是开封府,乃至于整个满目疮痍河南,第一所皇家小学堂的学舍。
只是此时,这里却不只是小学所在了,还聚集着大量从河南各地被推举选拔上来的幸存士子,他们将在开封经过总督衙门的考核后,分配各地任职,从而补充各地行政架构的不足。
以及许多刚刚从江南各小学抽调到北方,支援北方学堂建设的青年教员。
看见天子仪驾往这边来,所有人都兴奋难言,纷纷出来大礼迎接,却被先过来执勤的为首御前司军官制止。
“陛下有旨,在列各位,或是来日朝廷栋梁,或是为人师表,为国家所赖,不必多礼,拱手便是!”
一众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哪里见过这般架势,只觉得那评书里唱的圣君也不过如此吧?
朱由榔并未穿衮服,只是一袭精致的素色儒衫,仿佛秀才打扮,临着学堂数十外,便下车徒步而来。
因为他之前在南京时规定过,在大明,但凡学堂之内,不得纵马、乘轿,非年迈德望老人,不得车马叨扰,以示尊崇文教。
当然包括皇帝
别苑正中院子里,熙熙攘攘挤了一两百号人,当然不是学堂的学生,因为此时学堂初立,还没开学呢。
而是从河南各地而来的士子,和南面抽调而来的青年教员。
面对一张张二十出头,宛若后世大学生般的年轻读书人面孔
在荒芜的院落中,映衬得格外朝气蓬勃
再联想到这一路以来,所见的萧条之中,百废待兴景象,与眼前看到的青春面容,于初夏间草木长生,竟有些让人慨叹。
年过而立的朱由榔,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点老了
原本打算随便勉励几句的念头竟是强自压下,忽然开口笑道
“《春秋》有言,‘子产不毁乡校’,今日在列,都是我大明的青年俊杰,未来栋梁,朕知道,你们心中都有千般万般的疑惑,思虑,既然朕在这里,不妨便问出来。”
“咱们君臣间,就在此来个‘乡人议政’吧!”
第15章 百废待兴
朱由榔这话并非凭空而出
所谓“子产不毁乡校”,乃是《春秋》当中,一个儒家经典的典故。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名相,孔子同时代的先贤,孔子曾向其讨教过礼,亦是春秋时期,为数不多能得到孔子赞赏和推崇的政治家。
当时郑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即在农闲时期,聚集于当地的学校之中,议论本地执政诸侯大夫的施政好坏。
时任郑国大夫的然明,对此非常敏感,便向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 但子产却拒绝了,反而认为这种传统是值得表扬和坚持的。
并且留下了一番镌刻青史的名言
“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种开明的政治态度,为包括孔、孟在内的一众儒家圣贤所推崇。
而“乡校议政”,在后世,也被认为是我国春秋时期,古典民主主义政治的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