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朝鲜仆从军(1 / 2)

“不是,关键是要这些高丽棒子做什么?”卢象同不解。

    徐应伟答非所问道:“同人兄,至圣先师曾有云:人无远虑,必有所忧啊,我等身为兵科统兵士子,必须得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准备。”

    “准备什么?”卢象同仍旧是一头雾水,“有贞兄你能不能别老是打哑谜?”

    徐应伟无奈的说道:“就当下局势而言,大明与建奴之间从战略上已然攻守易势,从之前的建奴进攻大明防御,转为大明进攻而建奴防御。”

    “此话没错。”卢象同对此表示认同,“发兵大沽口,进占盖州乃至于沉阳,这些可不就是战略上的进攻?建奴已然疲于奔命矣。”

    “战略上诚然如此,战术上则不然。”

    稍稍的一顿,徐应伟又加重语气说:“从战术层面,其实仍旧是建奴进攻,而我大明则仍旧以防御为主,比如此时不就是建奴进攻而我军防御?”

    “唔……”听到这,卢象同就有些明白徐应伟的意思。

    “所以你的意思是,总有一天我们从战术上也会转为进攻?”

    “是的。”徐应伟道,“待我大明武备充盈,圣上早晚会发动大军北伐京畿,届时大明不仅战略层面居于主动进攻,战术层面也要居于主动进攻的态势。”

    顿了顿,徐应伟又道:“然而,战术层面的主动进攻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点我们可以从建奴的身上得到印证。”

    从徐州到山阳,从大沽口到盖州卫,建奴一次又一次从战术层面发起进攻,付出的代价都是惊人的,而作为防御方的明军的伤亡就要比建奴小得多。

    那么反过来,当明军转入战术进攻,也必然付出惨重伤亡。

    刚才的这一次小规模反击,不就牺牲了将近一个总的新军?

    “所以,你想要拿高丽棒子当炮灰?”卢象同若有所思道。

    炮灰一词最先出自崇祯之口,本是用来形容刚上战场的新丁。

    当着卢象同,徐应伟没有丝毫避讳:“圣上说过,人口乃是最宝贵的资源,青壮年更是人口资源的精华,所以我大明的将士如能少牺牲还是尽量少牺牲。”

    这种送死的苦活就还是交给朝鲜仆从军。

    ……

    夏完淳的想法与徐应伟竟如出一辙。

    只不过,夏完淳没有徐应伟想得远,他只是想到要把朝鲜叛军调去盖州卫,再拿这些朝鲜叛军消耗建奴,减轻盖州的防御压力。

    “定王,眼下我大明天兵正与建奴在盖州卫大战。”

    夏完淳说道:“不如就将这三万朝鲜叛军调去盖州,让他们参与对建奴作战?这样也能够给他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不是吗?”

    朱慈炯已经听懂了夏完淳的言外之意。

    就是把这三万朝鲜叛军拉去盖州当炮灰。

    但朱慈炯的野心不止于此,只是惩治叛军远远不够。

    “三万朝鲜叛军容易处置,可剩下的三万朝鲜军呢?”朱慈炯道,“还有具仁垕的三千具家私兵呢?难道听之任之吗?叛乱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是也参与了。”

    夏完淳轻呃了一声,劝道:“定王,打击面不宜扩太大,不然把他们逼急了,没准会发动二次叛乱。”

    “正好。”朱慈炯道,“一并解决掉。”

    朱慈炯是真的有这等自信,完全没把朝鲜五卫放在眼里。

    事实上,朝鲜京营的五卫,就是效彷大明卫所制创立的,都是兵农合一性质,平时在家务农做农民,轮值时到汉城当戍卫部队,遇到有战争的时候就自带干粮武器出征,所以训练水平非常差,武器装备也是差到没眼看。

    壬辰倭乱时,半个鬼子军团就轻松打垮了朝鲜京营五卫。

    这次的叛乱,虽然叛军的数量一度多达六万,但是对景福宫和明军军营的围攻却都以失败告终,还被明军打死上千人,可见战斗力之差。

    所以朱慈炯真是一点都不担心朝鲜军发动二次叛乱。

    “定王,能不动手还是尽量不动手。”夏完淳劝道,“要不然换个说法?”

    到底是幼受庭训的读书人,动起脑子来比一般人快,朱慈炯也是及不上。

    顿了顿,夏完淳又接着说:“不如直接革新朝鲜军制,然后以练兵为借口将朝鲜军全部拉到盖州卫?”

    “革新朝鲜军制?”朱慈炯欣然道,“这个主意不错。”

    夏完淳沉吟片刻之后说道:“不如再设一个训练都监?”

    “成,那就设立训练都监。”朱慈炯道,“取消京营五卫。”

    不得不说,朱慈炯这个宗主国皇子属实有些霸道,一点都没有大国仁慈,朝鲜国的京营五卫一句话就裁撤掉,还要设什么训练都监,整个就一太上皇。

    当天晚上,朱慈炯就找到李倧李?父子,说了军制改革之事。

    李倧其实早有改革军制的想法,只可惜身体不好,没精力做。

    但是将军制改革的权柄交到朱慈炯手中,李倧就不怎么愿意,即便朱慈炯是宗主国的皇子,他也不肯,但是不肯是一回事,敢不敢拒绝却又是另一回事。

    就一句话,如果没有明军保护,他们父子俩命都未必保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