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实在太凶猛了 第1238节(2 / 2)

    而自己和狼王的灵魂深处,又蕴藏着“末日烈焰”这样,无法解释,玄之又玄的力量。

    所以,原母的孤注一掷,并没有成功。

    它没能彻底降服和吞噬孟超以及狼王的灵魂。

    反而将蕴藏在自身灵魂最深处,印象最深刻,即便经历亿万年时间的侵蚀,都没能磨灭的濒死记忆,传输到了孟超的大脑里。

    至于为什么“怪兽主脑”的濒死记忆中,只有母体驱使铺天盖地的兽潮,组成血肉高塔,冲击天空的画面。

    而“原母”的濒死记忆中,却还混杂着“古人”居高临下,俯瞰星球的视角?

    是了,因为“原母”身受重伤。

    它身上残留着一道圣光神殿在三千年前,献祭了无数圣光祭祀和魔法师的生命,才施展出来的魔法烙印。

    所谓圣光魔法,极有可能源自“古人”遗留在这颗星球上的战略武器。

    在遭到致命打击的同时,“原母”体内,自然也留下了“古人”那足以将一颗资源丰饶的可居住星球,瞬间烧成一颗特大号的玻璃球的恐怖力量。

    “这是……”

    无暇思考自己为何会处于如此诡异的状态,又该如何从“原母”的濒死记忆中逃离,孟超已经被太古战争的宏大和惨烈,深深吸引和震撼。

    原本他以为,由亿万头太古凶兽组成的铺天盖地的兽潮,还有那座由无数怪兽的血肉凝聚而成,直刺苍穹的通天塔,就是母体的真面目。

    直到此刻,在太古时代的大气层之上,俯瞰整颗星球,他才意识到,自己从怪兽主脑的濒死记忆里,所汲取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母体不止是铺天盖地的兽潮。

    也不止是源源不断制造兽潮,镶嵌着无数虫茧、兽卵和孵化池,深深扎根在地底,拥有意识甚至智慧的超巨型巢穴。

    甚至不仅仅是亿万头张牙舞爪的太古凶兽组成的,高度能突破万米的血肉高塔。

    ——类似的血肉高塔,远远不止一座。

    从地面上仰望血肉高塔,只觉得它气势恢宏,顶天立地,坚不可摧。

    真像是一柄昂扬翘立的尖刀,能将封印大地的天空戳出个窟窿。

    然而,从天空俯瞰大地,基座直径超过千米的血肉高塔,也不过是一条小小的触须,甚至是一根纤细的鞭毛而已。

    问题是,这样的“触须”和“鞭毛”,远远不止一条。

    整个异界的表面,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到处都生长出了类似的“触须”和“鞭毛”。

    试图从四面八方朝天空发起冲锋,冲破“古人”的大气层防线。

    即便一座、十座、一百座血肉高塔统统崩塌。

    也有更多的血肉高塔,在太古凶兽悍不畏死,前赴后继,源源不断的冲击下诞生,试图将高度不断提升,哪怕再提升一千米,一百米,十米,一米,一分米,一厘米,一毫米,一微米,一纳米都好。

    那就好像,那就好像——

    “母体”根本不是这颗星球上的生物。

    “母体”,就是这颗星球。

    就是这颗星球最愤怒的意志的化身,朝着试图征服它、控制它、改造它、利用它的入侵者,发出的最狂暴的战吼。

    而“古人”也不太像是孟超原本所想的那样,是这颗星球上的原住民。

    因为,相比于他们在行星表面建造的,宛若被阳光照耀的水晶熠熠生辉、晶莹剔透的城镇和要塞。

    他们在这颗星球的大气层之外,构筑的同步轨道空间站,比地表城市和要塞的规模更加庞大百倍,结构也更加复杂和精密。

    就好像,这些构筑在大气层之上的星空之城,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园。

    而地表城市以及要塞,只不过是他们偶尔降临到大气层以下,临时使用的休息站和实验室而已。

    一座座“星空之城”,就像是一只只张开了水晶翅膀的蝴蝶。

    除了正中央可供“古人”生活、工作和操纵致命武器的超巨型空间站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从空间站的两侧延展出来,铺天盖地,美轮美奂,恍若风帆般的装置。

    无数“风帆”或者说“蝴蝶翅膀”,在恒星辐射和星球磁场的双重作用下,如同翩翩起舞般微微颤动着,不断分解和折射出红橙黄绿蓝靛紫,比彩虹更加绚烂万倍的光华。

    而从每座空间站的四面八方,又伸出了一根根好似蝎尾般的机械臂。

    机械臂精密缠绕,就能将两只或者多只“蝴蝶”接驳到一起。

    一百只,一千只,一万只,无数“蝴蝶”都被接驳在一张铺天盖地的超巨型网络中。

    他们同时张开翅膀,在七彩光芒中翩翩起舞,就从字面意义上,遮蔽甚至封印住了,底下这颗可居住星球的天空。

    如此宏大而精密的结构,让孟超不由想起了地球时代的科学家们,曾经提出的一套,当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如何永久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

    那就是“戴森球计划”。

    所谓“戴森球”,是一种理论上直径能超过两亿千米,完全包裹恒星,汲取恒星能源的人造天体。

    相当于以恒星为动力源的天然核聚变反应堆。

    主要由无数张开超巨型“太阳帆”的人造卫星阵列组成。

    在地球上,“戴森球计划”仅仅是一些工程学家甚至科幻作家的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