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2 / 2)

    “不碍事。”

    九畹接过兰苕递来的姜汤,温热正合口,一口气喝了,又道:“奴婢打听了一嘴服媚。”

    兰苕一听情不自禁的关心道:“她如何了?可得偿所愿?”

    九畹摇摇头,“她识文断字,长相身段又好,小萧夫人把她大价钱卖到青楼里去了。”

    兰苕沉默了片刻,道:“不是我狠心无情,也亏得识文断字,也亏得是进了青楼,要知道,青楼之下还有更腌臜的地界。”

    荔水遥望着九畹心想,你前世只因为我顶撞了小萧氏几句就被卖到青楼里去了,你性子刚烈,没几日就跳了井。

    紫翘更惨,因绣活好,就被小萧氏关起来没日没夜的逼着做,熬了几年把眼睛熬瞎了,身子熬坏了,被扔去了乱葬岗。

    是我无能懦弱没能护住你们。

    服媚前世过的却是极好的,因通风报信有功,在上官芳菲死后,得偿所愿成了棠长陵的侍妾。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随她自求多福吧。你快带着小冬瓜沐浴更衣去。”

    “这就去,娘子也别一个姿势伏在窗台上,回头又该岔气了。”

    “好。”荔水遥一笑,果然听劝,换了个姿势赏雨景。

    至晚,荔水遥用过晚食,在回廊上散了散步,觉得困乏了,洗漱后便上了床,倚着床栏半卧,让兰苕给腹中调皮鬼读书听。

    蒙炎提着个小食盒进来,看见兰苕手里捧着的竟然是一部《史记》,顿时就笑了,“我们的孩儿可听得懂?”

    兰苕一笑,把书放在高几上出去了。

    “听的是读书声的韵律,是熏陶。”荔水遥一本正经的道。

    蒙炎在床边坐下,从食盒中捧出一个小瓷盅,盖子一打开就是一股浓郁的药香味儿。

    “不怎么吐了,不用再喝安胎药,我不喝。”荔水遥赶忙捂住嘴。

    蒙炎板着脸,把瓷盅暂放高几上,将她搂到膝上抱紧,“这个必须喝,一滴不许剩。”

    荔水遥挣不开他,情绪上来就眼泪汪汪的,“不喝。”

    “必须喝。”

    “你欺负我。”

    “孩子越大越耗气血,你本就气血虚,再过两个月必然会有喘不开气的症状,这是补药,喝了可补足你的气血,调理你的体质。”

    “那你早说啊。”荔水遥深吸一口气,就着他的手抿了一口,口感苦中带甜,一点都不涩,还带着一股特别的仿佛空山新雨的味道,这味道她记忆深刻,是、是……有余丹的味道。

    莫名的心酸,眼泪就不争气的掉了下来,这辈子学聪明了,不给蜜丸,给做成汤药了。

    “哭也不行,一滴不许剩。”

    荔水遥乖乖喝了,一滴没剩,心想,来生做一棵荔枝树也行。

    第058章 满月酒

    一夜雨后, 天青云白,万物生发。莲湖上多出了好些尖尖的小荷苞,水岸边一丛丛的菖蒲花都开了, 黄灿灿的喜人。

    白纱帐在夏风中轻轻飘动,垂钓轩内, 三面屏榻床上铺满了裁剪好的长方形绢纱, 六层叠在一起, 有已经锁边缝制好的,也有没缝好的, 刘婵娟贴屏靠着,盘着腿, 手里捏着一块,正穿针引线的密密缝制。

    荔水遥坐在一张铺着夹棉锦褥的大圈椅上,背后面塞着一个水蜜桃形状的隐囊。

    地上铺着柳绿色缠枝葡萄纹的大毯子, 毯子上堆满了夏季用的布料,蒙玉珠和王琇莹正坐在里头挑选, 眼睛都挑花了, 只觉得每一匹都美到心坎上了。

    荔水遥早选好了,定了那匹春水色联珠花卉纹缭绫做齐胸襦裙和披帛, 落霞红折枝梨花纱做大袖披衫。

    刘婵娟咬断线头, 催着道:“你们俩别贪心, 快快选好了裁剪缝制出来是正经。”

    荔水遥笑道:“也不急,三两日便能做好,上官家是十六日的满月酒。”

    刘婵娟便又嘱咐道:“十六日跟着你们嫂子去上官家,那等累世富贵的人家办满月酒, 亲戚人等到场的必定极多极热闹,你们可别只顾着自己贪玩, 要似左右护法似的护着你们嫂子,都记住了没有?”

    王琇莹连忙道:“外祖母,记住了。”

    蒙玉珠也道:“我们也不敢在那等人家里乱窜乱凑热闹,必是要紧紧跟在嫂子身后的,阿娘把心放肚子里。”

    说罢,选了一件翡翠色缠枝莲纹缭绫往自己身上比划,“嫂子,这一件做襦裙好不好?”

    “可。”

    王琇莹也认得许多布料了,知道缭绫不仅是贡品,还是最贵重的,便一盖不选,只选较为便宜的纱料,没一会儿就选好了。

    刘婵娟虽坐在榻床上缝尿片,眼睛却时不时的看下头,见王琇莹选了纱便道:“正好,上回你们嫂子给你们一人买了一套头面,正可搭配,可不能再买了。”

    “都听阿家的。”。

    “你这孩子我也算看明白了,嘴上很会卖乖。”

    荔水遥便笑起来,“阿家疼我。”

    刘婵娟也笑了,想气也气不起来,嘴上还是说了一句,“还是要俭省些。”

    荔水遥连连点头。

    蒙玉珠左肩上搭着翡翠色的缭绫,右肩上搭着珊瑚红的缭绫,仍旧是犹豫不决,就道:“嫂子,你和我们讲讲上官家吧,我只知道当今皇后是上官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