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奥斯蒙德·格里菲斯耗费了接近三年的时间,一共拍摄了6部电影,投资了3部电影,其中有6部电影已经上映,6部电影全部盈利,4部电影的盈利远高于成本,1部刚上映不久,还有1部电影成为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说他是1982年好莱坞的最大赢家,一点都不过分。
以许多业内专业数据分析师的眼光预测《冥王星》的未来,它的票房不会低,能不能在奥斯卡的舞台上大展拳脚,还得先看看奥斯卡几个前哨站奖项的结果,但是截至12月13日,《冥王星》双周总计揽获4700万票房,比《多格板箱》和《e.t.》上映前两周的票房收入还要高。
有人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能如此夸张地收割人们手中的金钱,全靠100万美金奖励的营销和有可能发现新行星的模糊消息。
这些讯息和电影刺激了美国人的神经,激励了挣扎麻木的美国底层民众,甚至让人们短暂地忘记了长久以来经融危机带给市场的糟糕影响,重新回归主流,信任早已经摇摇欲坠的“美国梦”。
其实观众的选择也证明,人性本就如此。
无论现实有多么糟糕,人们对现实有多么失望,还是无法克制自己想要相信童话、相信正能量故事的渴望。
尤其是当人们从报纸上得知,发现了新行星的人居然只是汤博天文台的一名岌岌无名的实习生时。
那一刻,本就反映了历史的电影像是与现实重合了起来,处处都在暗示观众,积极乐观、进取向上,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克莱德,也许你就是下一个迈克尔·布朗,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发现行星的人。坚持下去,所有人都会成功。
nasa很快就在1982年的尾声,携手汤博天文台共同发布了具体消息,并向国际天文协会提供了大量数据与照片作为文献、论文的支撑:“迈克尔·布朗与研究团队确实发现了一颗行星,虽然它位于柯伊伯带,但是它沿着长长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运行,公转周期560年。大小与冥王星不分轩轾。”
nasa迫切地希望国际天文协会尽快将这颗行星纳入太阳系行星之列:“如果冥王星能被称为行星的话,那么我们发现的这一颗就应该算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这一消息引起学术界的一片哗然。
冥王星的体积和质量都远小于其它8颗行星,甚至比月球还小。轨道偏心率高达0.24,它处于轨道近日点附近时比海王星离太阳更近...冥王星是否是一颗真正的行星一直都有争议,但是国际天文协会一直都没有对小行星和行星做严格的划分。
小行星只是比行星小很多。
但是冥王星也比其它行星小很多,只是大于其它太小的小行星和小天体。
以一个本就存疑的星体作为标尺衡量其它天体是否可以被称为行星...国际天文协会觉得不妥当,他们得先商议考虑一下。
这样一来,美国民众自然不乐意。
还考虑什么?新行星和冥王星差不多,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了,为什么不直接把新行星加入系内行星的行列?就不能在圣诞节之前宣布结果,将它当成一份赠与人类的礼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