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岱镇定自若地回道:“原本三月初可以送到别失八里的,可最近哈密不太平,哈密王祖母与一干头目并不愿意明廷借道给亦力把里送军资,许多物资都被扣在了哈密……”
“岂有此理!”
沙米查干大怒,感情自己盼望许久的军资,竟被一女人给拦住了?
梁岱哀叹一声:“脱脱虽是大明的忠顺王,可哈密毕竟是哈密人的,明廷说话不算数啊。哈密王祖母又控制着哈密大权,宋都司几次打交道,人家就是不让路。若不是考虑到诸位担忧大明控制哈密,失了缓冲地带,宋都司早就派兵攻破哈密了。”
沙米查干明白了宋晟的担忧,他是怕自己误会大明的意图,所以不好收拾哈密。
既然如此,那就让自己帮你们一把。
沙米查干对梁岱道:“你且等一等,我亲自给忠顺王脱脱写一封信,麻烦你给带回去。”
梁岱自是答应。
沙米查干带着怒火写了一封信,信中指责哈密不干人事,自己为了帮助哈密,连鞑靼都敢碰,你们竟然背后拦截宋晟送给我的军需?
给你们两个选择,要么听明廷的把军需送过来,要么我亲自去取……
第八百三十四章 弃笔从戎的书生(三更)
大明,陕西西安。
朱棣、徐辉祖、刘儁等游览西安古都。
大军行进至西安,已是疲惫不堪,加上一路上强行军,日行百里近乎常态,罕有修整时。西安粮草充足,足够十万大军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
朱棣登上城墙,眺望着远山,沉思良久,说出了句:“大哥曾来过这里。”
徐辉祖、刘儁等人有些不知如何接话,也不好打扰朱棣缅怀朱标,只好在一旁守着,并不言语。
朱棣畅想着,若朱标没有离开,若是他主朝廷,大明会有今日之盛吗?
大哥是个老好人,也很关心爱护弟弟们,只不过,他似乎被儒学浸染太久了,适合作一个守成之君。想来,他应该没有魄力南征安南,西取西域,向东宣战倭国吧?
自己这个侄子是个妖孽吧。
在他登基之前,虽有几分阴狠之气,但也是软弱的很,他习惯于装成自己很无辜,很仁慈的样子,手里明明握不了大刀,却还挥舞着匕首。
自己对他的评价就四个字:
怯懦书生。
看不起,不尊重,不甘心,这些自己都有过。
可在他登基之后,却一扫柔弱与胆怯,强横的气势与凌厉的手段,令自己几乎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他善于布局,善于造势,善于瓦解,抽丝剥茧,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力量与心血彻底拿走。
无奈之下,只能低头。
朱允炆用自己的政治才能与手段一次次告诉自己,他是一个合格的帝王。
大哥,你的儿子继承了你的意志,他虽然没有选择西安作为大明未来的京师,却选择了北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那里比西安更为合适。
你为竟的想法,你的儿子都在帮你做了,安息吧,我不会去欺负他,也没有能力去欺负他了,他赢得了无数子民的人心,百姓支持他,这个时代,是他的时代,我这个当叔叔的,就帮着他看好家吧。
大哥,我有些想你了。
朱棣伸手抚摸着城墙,似乎想要从这里追寻朱标的身影,只不过,岁月已去,故人不再。 徐辉祖与刘儁见朱棣出神,便走到一旁谈论起京师传来的消息,刘儁带着怒气,挥舞着手臂:“方孝孺怎么想的,他难道不知道阳江所的军士被杀,不知道船匠被掠走,竟然在这个关头还提什么以和为贵,宽怀远人?”
徐辉祖踢了踢城墙砖,叹息:“这对方孝孺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逼迫皇上下罪己诏时,他就冲在最前面,阳江事件后,又逆势上书,现在好了,被朝廷免了官职,也可以回家好好做做学问了。”
“可惜一大儒,竟不知天下大势,不知人心所向。”
刘儁感叹。
徐辉祖冷哼一声:“酸儒学子太多了,前些年的国子监可谓是书呆子云集,两眼呆滞,毫无朝气。这些年来,国子监革制,出了不少头脑灵活的监生,让我说,方孝孺此时跳出来,也是想要稳固传统儒学的地位,不惜赌上自己的名誉与前途……”
刘儁赞赏地看了看徐辉祖,此人头脑不一般。正如他所言,国子监诸多学问,可谓百花齐放,儒家学问虽占据主导,但相对于其他学问来说,儒学显得内敛一些,不够精彩,而且真要做学问,没个几十年,不穷经皓首怕是难,而其他学院则不同,许多学问都是经世致用的,学了直接可以拿去使用……
比如兵学院,只要你考核通过,是允许进入兵部或五军都督府挂职,然后去教场带兵演练与实操的。比如商学院,是可以自己发现商机,自己做买卖的,商学院里面不少监生还没肄业,就已经有了几间铺子……
出彩、出挑的多是其他学院,而儒学院却始终没有出一个厉害的人物,这让方孝孺不得不紧张,不得不涉入朝堂,以体现儒家学问的存在与价值。
只不过,方孝孺终究还是儒得太多了,以至于处处以儒学思想为主,忘记了朱允炆的性情,忘记了大明的国情。
朱允炆是一个不允许大明子民被欺负的君主,谁欺负,就揍谁的性格。
大明的国情是文胜武昌,朝廷既大兴文教,兴办教育,又推动武举考试,推崇尚武,还大肆宣传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明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宣战。
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也值得在朝廷上闹起来,实在是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方孝孺进退失据,下了昏招。
在刘儁、徐辉祖谈论儒生的时候,西安府学的钟声敲响,八十余生员从学堂中走了出来。
霍邻、宣青书肩并肩走着,看着黄昏的夕阳,霍邻放缓了脚步。
宣青书感觉到霍邻没有跟上来,不由卷起手中的《春秋》,回头看向霍邻:“为何不走?”
霍邻看着夕阳,轻声说道:“你听到消息了吧,燕王带十万大军西征,眼下就在这座西安城中。”
宣青书回头看了看落日,又看向霍邻:“我不仅知道燕王带兵到了西安,还知道你完不成课业,明日就会挨孙训导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