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节(2 / 2)

李芳远哀伤不已,尤其是被迫将王位传给儿子李褆,更让李芳远有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这一次来大明,所为有二。

一是为了请罪,当年图一时利益,暗中将足利幕府的使臣送至金陵,朱允炆是个记仇的皇帝,不当面请罪说清楚,估计这件事不会轻易过去。

二是为了感谢,若不是朱允炆下令大明军队进入朝鲜作战,那此时的朝鲜恐怕已经彻底被倭军占领,亡国是必然之事。

大明之于朝鲜,有救国救民的恩情,身为朝鲜太上王,朝鲜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战事即将结束的时刻,是需要来见一见朱允炆。

迎接的礼仪并不隆重,不见大臣,只有会同馆的官员。

李芳远没有嫌弃什么,随大明官员进入金陵,随后便被应许入宫。

奉天殿没了,朱允炆选择在华盖殿接见李芳远。

李芳远看着朱允炆坚毅的面孔,躬身行礼:“朝鲜太上王李芳远,见过天朝大皇帝。”

“免礼,赐座。” 朱允炆平和地安排着。

李芳远谢恩坐下之后,再次起身请罪:“倭人使臣一事,实乃我等小国贪财……”

朱允炆摆了摆手:“倭人使臣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现在足利幕府没了,倭军主力也没了,再提这件事已毫无意义。”

李芳远想想也是,毕竟大明水师干掉了足利义持,听说连两个天皇也没活,京都都被杀得连只鸡都没留。

已经没有倭人了,大明将那里改成了定远行省,换言之,那里是大明的领土,那领土之上的百姓,都是定远行省的百姓,也将逐渐同化为大明的百姓。

李芳远只好转而说:“天朝大皇帝怜悯朝鲜国民,派天军征讨倭军,挽朝鲜国民于水火之中,匡扶我等于危难,我代表朝鲜军民,感谢大皇帝与大明,朝鲜将永臣大明……”

朱允炆看了看左右,左右官员与内侍等纷纷退出大殿。

李芳远有些不知所以,迷茫地看向朱允炆。

朱允炆从桌案后走了出来,面色严肃地说:“李芳远,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就不要说那些虚言。你也清楚,大明灭了足利幕府,张辅的大军也驻留在朝鲜,只要朕下命令,朝鲜将并入大明,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

李芳远脸色一变,心头满是不安。

这不是什么威胁的话,而是随时能变为现实的事。

大明不是没这样干过,安南化交趾,亦力把里化西疆行省,倭国化定远行省,还有消息说,大明准备在南洋之中加设一个行省,以便于管理南洋。

现在朝鲜军民连倭人都打不过,更不要说打大明军队了,只要张辅收到命令,朝鲜顷刻之间便会消失。

朱允炆止住脚步,看着不安的李芳远,沉声说:“但朕想了想,若是大明周围连一个邻国也没有,着实太过寂寞。只要你答应大明三件事,朝鲜李氏王朝依旧可以存续。”

李芳远无奈地低下头:“敢问大皇帝,是哪三件事?”

朱允炆抬手,伸出一根手指:“第一,朝鲜国民全面推行汉化,无论官府还是百姓,都以汉文化为准,孩子自出生之日起,所说的便是大明的音调。”

李芳远没有反对,毕竟朝鲜也没自己的文字,官方实用的都是汉文,普及到百姓底层,消除地方话,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

朱允炆不等李芳远表态,伸出了第二根手指:“第二,朝鲜国永世与大明修好,不得做伤害大明与大明百姓的事,这一点需要写入朝鲜律令之中。违背者,罪加四等。”

李芳远深吸一口气。

这罪总共分五等,犯点错加个四等,这不就是死刑了。这也就意味着,凡是伤害大明与大明百姓的人,都得按律弄死?

“若是大明百姓……”

李芳远不甘心。

朱允炆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大明百姓有错,那就交给大明官府来处置,你在怀疑大明官员无法秉公处事不成?”

“不敢。”

李芳远低头。

大明是强横的,大明皇帝是霸道的,国小国弱,就只能选择依附与臣服,没有其他出路。

第二个要求的提出,简直确定了大明人在朝鲜的超然地位,这种地位让李芳远想到了元朝时期的人等制度,只是不知道朱允炆是不是如此想。

“那第三个条件?”

李芳远内心很是不安,第二个条件已经到顶了,那第三个条件岂不是更过分?

朱允炆看着李芳远,缓缓地说:“将偷盗罪改为死罪。” “啊?”

李芳远愣住了,眨了眨眼,感觉自己好像听错了。

偷盗罪改为死罪?

这是什么要求,来得匪夷所思,在这种场合,说这种条件,怎么感觉有些虚幻。

朱允炆转身坐了回去:“你没听错,朕也没说错,对于朝鲜国民,对于你们那一片土地,朕要求你们在律令之中,将偷盗罪改为死罪。朕不希望听到你们偷盗华夏的汉字,说是你们朝鲜的汉字,不希望听到你们偷盗华夏的端午节,说是朝鲜的端午节……”

李芳远张大嘴,有点反应不过来。

哪个浑蛋,哪个哈皮会偷盗大明的东西冠在自己脑袋上?

我们朝鲜国的人怎么可能会做出如此无耻、如此不要脸之事?

是个认识字的人都知道这是华夏的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就知道端午节是华夏的,哪怕是混混,也清楚没有华夏,朝鲜人现在还光屁股走路呢,顶多加几片叶子或几片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