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虽然也有考核制度,也设置有廉访使负责外出考察,但对于整个元帝国而言,始终都维持着“重武轻文”的状态。
文官考核?
那是什么玩意,没几个人懂,也没几个人去抓。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便认为缺乏考核,贪官污吏横行,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因素。
为了避免大明重蹈覆辙,朱元璋在建国第一年,便设置了文官考核制度,第二年,要求地方文官三年期满时,要到吏部来接受考核。
之后朱元璋一次次完善考核制度。
朱元璋的文官考核内容只要两样:
考满,考察。
考满分三六九,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
你现在当了三年县官,可以到京城考满,接待你的不是吏部的官员,便是都察院的官员。
如果你平时爱民如子,兢兢业业,表现不错,评语则会写“称职”。
恭喜知县大人,不,应该是知州大人,或者是主事大人,总而言之,你要升迁了。
如果你平时整天坐在衙门里,有人上门打官司,你就站岗,没人找你,你就睡觉,有能力却很懒,评语会写“平常”。
那也要恭喜知县大人,领取回任职地车票一张,回去再干三年知县吧。
如果你平时鱼肉百姓,贪污受贿,吃拿卡要,评语会写“不称职。”
那你完了,降黜之外,还可能附送南监三年游。
考察,则包含了京察、外察。
京察,顾名思义,只是针对京师文官的考核,按照朝廷规制,每六年京察一次。
京察以四品为分界线,四品及其以上官员的京察,由皇上亲自来抓,考察的方式,嗯,有点奇特,那就是:
听你吹牛。
没错,就是如此。
你要先写一份报告,然后念给皇上听,说清楚自己今年多大了,哪里人,曾经干过什么官,拿过什么奖状,手里握着什么证书,懂不懂外国语……
总而言之,怎么厉害,怎么写。
为什么古代京察时,高官都很安全?
原因很简单,内容你自己写,自己吹嘘自己,如果这样都不能把皇上说高兴了,那还混什么朝廷?
对于五品及其以下的官员,京察时就不太安全了。
你没办法吹嘘自己,报告也不是你来写,而是“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堂上掌印”一起考察,如果你不幸得罪了吏部京察的官员,或骂过都察院的同僚,那京察的时候你就倒霉了。
人家可以堂堂正正,大张旗鼓地公报私仇,你还半点辙都没有。
所以吏部也好,都察院也好,在京察开始之前的几个月里,睡觉是最安稳的,因为这个时候,通常是没人会找抽的。
京察结束后,憋了几个月的唾沫,再次纷飞,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说到底,京察只是对付京官,地方官还是需要外察。
外察又分朝觐考察与巡视考察两种。
朝觐无需多说,进京述职。
巡视考察,便是皇上委派官员,去地方巡视,比如巡抚、巡按与十三道监察御史,所谓的“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
朱允炆认为朱元璋设置的考核制度太过简陋,加上不喜欢听人吹牛,决定改一改京察与外察,统一为“全察”。
“全察”京官,侧重考察其能力、品性,引入多级考察制。
比如你是户部左侍郎,“全察”时,除了要写一份自我陈述外,还需要上级户部尚书、同级户部右侍郎,下级户部郎中拟写匿名陈述报告。
综所有陈述,定夺官员去留。
“全察”地方官吏,仍以“上计”为主,除上级、同级、下级陈述报告外,朱允炆还加入了“民风、民意、民情”陈述报告三个内容。
朝廷委派御史或巡抚、巡按来负责“三民”报告。
就在京师官员忧心忡忡,应对“全察”时,定远城封闭两日的县衙大门,缓缓打开,郁新大踏步走了出来,看着落日余晖,淡然地说道:“天,要黑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我才是救世弥勒(一更)
黄昏,静谧。
一座大宅院中,瞿佑挥毫泼墨,在宣纸之上写下了“杀官迎乱世,乱世出弥勒”十个大字,欣赏着笔法,满意地点了点头。
两人走了过来,将宣纸拉成横幅,展示给众人看。
瞿佑一脸肃然,对院中众人道:“诸位,大明虽立,弥勒未出。朱元璋是个万人屠,他在人间,天地皆暗,日月无光。”
“朱元璋是恶徒,其子孙亦然如此!我等应心向莲花,以身入劫,以忠诚鲜血,推这世界一大变!为兄弟,为姐妹,为后世,为万万千千生灵,让我们杀官造反,开乱世,迎弥勒!”
“开乱世,迎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