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节(2 / 2)

    老僧重重地点了点头,自信地说道:“会的,一切果,一切因,都在其中。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活着,相信因果总有变化时,待那时,果即因,因即果!”

    净思虽不甚了解,却记在了心底。

    安静的街道,不像是城,倒像是世人罕至的荒凉之地。

    “师父,那位御史还会回来吗?”

    净思托着下巴问道。

    老僧如同入定,闭着眼,轻轻说道:“所有离别,总会化作相逢。只不过,有时候离别是一个相,相逢是另外一个相。”

    净思轻轻哦了一声,不再说话。

    老僧微微睁开眼,目光中满是凄然。

    言语轻松的人,未必没有背负沉重。

    那个名为宋正臣的朝廷御史,就这样消失了,不知生死。

    他不见了,青州的真相还会继续掩盖着,京师里坐着的帝王,只会将目光看向兖州,山西、广西与沿海等地,怕是看不到青州。

    自己出去?

    让净思去送信?

    算了吧,自己的腿断了,没有远方。

    至于净思,即便他离开了青州府,以他一个孩子之力也无法抵达京师,再说了,谁会相信一个孩子的话?

    别说孩子,就是平民去找官府说,也会当成奸邪小人给打死。

    这些官员宁愿打死百姓,也不愿意牵扯到皇室的争斗之中,尤其是涉及藩王这种大事。

    加上官官相护,即便是将消息打到了京师,怕也会处理得一干二净。

    太祖爷时期都被瞒了许久,何况是新皇帝呢?

    佛说因果报应,可只看到了因果,不见报应的时候还少吗?信奉了一辈子的佛,拯救不了自己,也拯救不了黎民百姓,所有的信奉,都只是奔着死后的极乐,而不是生的极乐。

    儒家认为性本善,佛家认为的是性本苦。

    儒家认为活着应该向善,做好事,留个好名声。佛家认为活着就是受罪,这辈子多做好事,死了不受罪,能享受。

    可问题是,儒家与佛家虽然教导了如何面对恶,比如儒家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善去恶,佛家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但他们都没有教导,该如何解决恶。

    约束自我恶的法子多,约束他人恶的法子少,这就是儒,是佛。像是道家替天行道的惊人之言,怕也不能被朝廷容忍吧。

    毕竟,朝廷是最大的天。

    老僧发现自己的心乱了,坚持了一辈子的东西是如此的脆弱。或许,自己从未入佛,从未真正理解什么是佛……

    闭上眼,黑暗吞噬了世界。

    睫毛微微颤抖,眼帘拉开,看到的是稀疏的星空。宋正臣艰难地坐起来,肩膀与后背上都火辣辣的疼,远处是昏暗的火把,还有巡逻的队伍,更远处还有军士把守。

    想要不惊动人就跑出去,俨然是不太可能。

    再说了,离开施工地之后呢?

    青州城都在齐王的控制之下,他手中还有骑兵,自己又能跑到哪里去?

    低低的哭泣声传了过来,宋正臣扭头看去,只见一丈开外的空地上,一个人正跪在地上,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哽咽低语。

    见没有人过来,宋正臣便小心地挪了过去,听到了不断重复的声音:“父亲”。

    借着不太明亮的星光,宋正臣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而他的膝前则躺着一位花甲老人,将手放在老人人中位置,已感觉不到呼吸,手也已冰冷。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吃不饱不说,一干就是八九个时辰,天不亮就开工,天黑了许久才休息,身上还带着伤,一旦有点病症,都可能会死在这里。

    几乎每天都会有人被抬出去,丢到城外的乱葬岗。

    宋正臣想要安慰年轻人,却不知如何开口,今天躺在这里的是这个人,那明天会不会是自己?

    死没什么,只是朝廷一日不知青州真相,那青州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自己离不开这里,也必须想发设法传出去消息。

    只是,谁能帮自己?

    宋正臣低头看着死去的老者,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第四百一十三章 衍圣公的遗言

    青州城西南三里,有一处乱葬岗。

    乱葬岗选择在西南有一个好处,春夏吹的是东风或东南风,尸臭传不到城里去。虽然冬日吹西风,但毕竟天寒地冻,一堆冰疙瘩,能带出什么味道?

    说是乱葬岗,其实就是一个枯水湖,里面堆积如山的尸体,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甚至白天还会因高温出现一些“爆裂”声,是皮囊浮肿到极致引起。

    最初的时候,军士还是会掩埋下尸骨的。只不过后来死的人越来越多,一天天铲土实在是太麻烦,索性丢下尸体,等差不多了一起掩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没等到差不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