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不平大喜,连忙谢恩。
朱允炆看向顾三审,打量了下,问:“休息了几个月,怎么还瘦了?”
顾三审一脸苦涩:“皇上,带孩子难啊……”
有了长假,顾三审自然是高兴,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几个女儿缠着,想休息好都难,加上顾三审又是个女儿奴,宠得厉害,到处跑,到处逛。
时间一长,顾三审发现自己的脚力还不如女儿……
朱允炆哈哈大笑,孩子是不好带的,朱文奎现在已经知道事了,还好一些,哪怕是哭了也有韩夏雨在一旁安慰,不怕,可朱文垣还是个婴孩,哭闹起来一样折腾人。
“说吧,有什么事。”
朱允炆问道。
顾三审看了一眼刘长阁,刘长阁没有客气,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道:“皇上,这是二炮局陶增光的信。”
“陶增光?”
朱允炆有些意外。
二炮局不存在压制言论,每个月都会有两次交流会,每一份对话都会被记录下来送到武英殿,朱允炆虽然不在二炮局,但对其内部动态还是颇为了解。
二炮局有什么事,只需主事向侍卫递一句话给安全局,安全局自然会第一时间处理,哪怕是写,也是写文书,而不是写信。
以信的方式对外传递消息,有些不正规,或者说,只是代表陶增光一个人的想法,而不是代表二炮局的想法。
朱允炆接过信,打开看去,脸色不由一变:“陶增光想要朕放了胡元澄?”
刘长阁点了点头:“看他的意思,确实如此。”
朱允炆眼帘有些抖动,胡元澄不是一般人,他是胡季犛的亲儿子,还是长子,胡季犛、胡汉苍、胡元澄都是注定要被杀掉的人,不杀了他们,那战死在安南的军士如何安息?
要知道胡季犛不是正统的王室可以羁押到死,是弑君篡位,来路不正,这种人死是没商量的,他的儿子也罢,孙子也罢,该死都得死。
可现在出了点意外,陶增光想要胡元澄。
汤不平犹豫了下,说:“皇上,臣有几句话。”
朱允炆沉声:“讲。”
汤不平严肃起来,开口道:“胡元澄虽然是胡季犛长子,但因为其出身缘故,并不受胡季犛重视,从胡季犛立胡汉苍为皇便可窥知。而且胡季犛此人还想借明军之手除掉胡元澄,当初护送陈天平进入安南时,胡季犛便安排胡元澄为质子。”
“最初广西都司认为胡元澄是假冒的,但随着张辅率军进入安南,直至结束战争,可以确定的是,当初充当质子的胡元澄确实是胡季犛的长子,身份并无作假。由此可见,胡季犛对胡元澄并不重视,甚至还动了杀机。”
“臣在安南时,曾不止一次听闻胡元澄之名,其被当地人称之为火器之神,安南诸多火器能在射程、威力上不凡,其中胡元澄贡献极大。二炮局的新式神机炮,便是通过仿制胡元澄的神机炮而具备了更大杀伤力。臣以为,陶增光很可能是惺惺相惜,想要借此人之才,为大明火器做点事。”
朱允炆沉思起来,胡元澄在火器上的造诣是不容质疑的,若没有二炮局的出现,安南火器压过大明是不争的事实。
可让胡元澄进入大明最核心的火器基地二炮局,是不是太过冒险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 用或不用
二炮局。
火药司掌印陆安,火炮司掌印邓德、火铳司掌印唐甲齐聚一堂,二炮局教匠陆源、封善、张九、胡冬、陶增光等十余人都来了。
陆安阴沉着脸,第一个发了话:“陶增光写信提请皇上释放安南胡季犛之子胡元澄,并将其收入二炮局。诸位怎么看?”
胡冬有些顾虑,站出来对掌印行了礼,又对陶增光拱了拱手:“胡元澄毕竟是胡季犛之子,而朝廷必杀胡季犛,杀其父而用其子,是不是有些危险,一旦其有异心,寻到破绽毁了二炮局,我们没办法给朝廷交差啊……”
一人毁掉二炮局可不是什么夸张的话,要知道火药司储备了大量的颗粒火药,一旦点了,整个火药司都可能不见了。
胡元澄是敌人,他来了,不就相当于引狼入室?
张九也表示担忧:“胡元澄是敌人,不应该放入二炮局,即便他来了,谁又敢信他、用他?”
“我!”
陶增光站了出来。
众人看着陶增光,教匠们都不再说话。
现在陶增光是二炮局的重要人物,虎蹲炮的出现,让其身份与地位都变得极是重要,虽然他推辞了升官,不想搭理什么文书、后勤,一心钻研火器,但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陶增光看向三位掌印,认真地说:“二炮局的新式神机炮是如何出现的,诸位比我更清楚不过。胡元澄是一个火器天才,如此天才若能为二炮局所用,对火器钻研大有好处。”
邓德深深看着陶增光,动了动嘴:“问题就出在这里,他能不能为二炮局所用?大明毁了他的一切,也必将杀了他的亲人,你认为他还能为我们大明效力吗?”
陶增光点了点头:“没错,他必然心怀仇恨,但我们没有杀他,反而给他一次成就自己的机会,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难道他不珍惜吗?”
“我们担心的是他进入二炮局之后,会对二炮局造成破坏。”
唐甲表态。
陆安见这样争论下去也没个结果,便打了圆场:“好了,这件事我们就不要再讨论了,既然消息递给了皇上,咱们就听皇上的安排便是。”
众人纷纷点头,确实,在这里争论也没有半点用处,真正决定胡元澄生死的,还是朱允炆。
就在陆安准备让大家各自忙碌的时候,宫里的内侍传来口谕:“皇上传召三位掌印与陶增光入武英殿。”
武英殿。
朱允炆将最终的封赏文书发给内阁,由内阁确定并无不妥之后,则会据此拟写诏书,这一次封赏的力度远超洪武时期,户部为此要拨出一百六十万两。
三十万将士,一百六十万两赏赐,平摊下来也就五两银子多一点,当然,真正落在大头兵脑袋上的,平均也只有三两多,好在这只是赏赐部分,户部还会在商人支付的钱财中抽出二百万两,完全补贴给底层将校与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