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节(2 / 2)

    朱棣行礼后退三步,转身离去。

    从现在起,自己要遴选与征调一切可用的精锐!做好出征的准备!

    徐辉祖见朱棣离开,连忙看向朱允炆:“皇上曾答应过臣,准臣随军出征,现在是时候了,还请皇上恩准。”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对徐辉祖说:“你之前提议梅殷暂领五军都督府,朕答应了,让梅殷来见朕吧,你去准备出征之事。”

    “臣遵旨!”

    徐辉祖露出了欣慰的笑意,没有军功却坐在大明武勋第一的位置上,实在是压力太大,这次打帖木儿,谋略西域,说什么也得弄点军功来。

    梅殷的忠诚是不需要怀疑的,虽然历史上的梅殷因为驻守淮安,没有阻拦朱棣进入南京,被后世人指责,但朱棣借道没被允许,只好绕路渡过淮河,从扬州进南京,这也说明了梅殷并没有背叛朱允炆。

    至于梅殷为何没有动作,原因很多,比如朱棣动作太快,盛庸、铁铉、平安一堆人都跟不上,何况是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梅殷?再说了,梅殷接到的命令是驻守淮安,不是到处打游击,朱棣跑了,铁铉盛庸可以到处追,梅殷他没命令追不出去啊……

    朱允炆相信梅殷这个托孤大臣,他有处理军务的能力,而且还是荣国公,地位上也配得上,暂时交给他,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何福朱棣、徐辉祖这样的人物都去了西北,皇上又下旨将自己召回京师,摆明了是想让自己去西北立功啊,这得主动点。

    果然,何福一请求,朱允炆便点了头。

    铁铉犹豫着自己要不要跟着去,朱允炆先拒绝了:“你领兵部,可不能走开,让刘儁去吧。”

    刘儁含笑答应。

    国庆还没过,朱允炆已经在筹谋西征事宜。

    朱棣奉旨选兵,将丘福、朱高煦、朱高燧带入军中,并请朱允炆下了调令,将瞿能、徐凯、谭渊、华聚、唐云、朱荣、陈文、毛整等二十余人调入京军,命其自属地直接进至陕西,等候大军,随军出征。

    面对朱棣明目张胆安插自己人的举动,安全局第一时间报告了朱允炆,朱允炆却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理睬。

    作为即将出征的主帅,他有权挑选自己的先锋官,副手与将官,如果连这点权利都不给他的话,那他又怎么能全力作战?

    京军效忠的是大明,是朱允炆,听命朱棣是去打仗的,不存在造反的问题,核心的千户、百户、总旗等可都是朱允炆的人,有些还是朱允炆亲自提拔起来的,这些人是军中作战的主力,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所在,他们是不可能背叛朱允炆的。

    为了节制朱棣,也为了确保朱棣的安全,西域作战的胜利,朱允炆派遣安全局指挥同知薛夏、雄武成随行,下了血本,拿出了八百侦察兵,由千户索靖、百户杜渐、房崇带队随行。

    朱棣在京军选择上,与徐辉祖、何福等人商议,最终确定了出征军士:

    三千营,一万精骑。

    五军营,五万步兵。

    神机营,四万火器兵。

    因为距离出征时间太紧,而刺刀式火铳更新数量还不到两万,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神机营作战力,朱允炆下令兵仗局、科技局、二炮局匠人暂停其他,全力赶制刺刀式火铳,争取在军队出征前,再装配一万把刺刀式火铳。

    六千余匠人分工明确,夜以继日赶制,随后交付测试,为节省时间,刺刀一律不开锋,只需保证火铳质量与刺刀质量、匹配即可,反正军士走到甘肃五千多里路,有的是时间打磨,一天磨十几下,到地方也该寒光闪闪,刺个人不算啥。

    一年多的筹备,运至西北的新式神机炮已经达到了五百门,其中四百门放在了肃州与嘉峪关前线,虎蹲炮便于携带,运输方便,数量早已超出了征伐安南时期,达到了三千多,可谓是惊世骇俗的数量。

    至于手榴弹、地雷式火器,也被列在了清单里,一车一车,一箱一箱地运向了西北,数量不菲,朱允炆对此是一律放行。

    为了确保军队火药补给,朱允炆还特意要求二炮局选派五百人的火药匠人随军出征,由安全局人员全程护卫,不准匠人与其他军士接触。

    战争的阴云正在西北凝聚,而东北的阴云已经打了雷,闪电劈裂长空。

    第七百九十九章 使臣的控诉(二更)

    大明国盛,诸国来朝。

    早在十二月底,各国使臣便相继抵达京师,恭贺大明来年国运隆泰,风调雨顺。年末的接待,往往是喜庆的,多数情况下,除报丧外,多不会涉及不愉快的事宜。

    各国使臣也明白这个道理,一年到头了,有什么事都放一放,别给大明朝添堵,何况今年大明受了寒灾,再给朱允炆添堵很容易把自己给赌进去,索性一切都放在了年后说。

    大明国庆结束了,元宵节的烟花也放完了,朝廷衙署开印办公,朱允炆再次召见外国使臣,一是商议具体事宜,二是给下赏赐,该回去的可以准备回去了。

    这次宴会,依旧设在奉天殿,解缙、梅殷、夏元吉、杨士奇等人陪宴。

    使臣有些多,五六十人之众,如朝-鲜使臣郑津、李贵龄,占城使臣孙子布、耶嘉僧远,渤泥使臣遐旺黄克孙、黄望海,暹罗使臣乌蓝,琉球中山国使臣三吾良亹(wei),瓦剌使臣也忽止……

    光禄寺官员送来膳食美酒,文工团献上舞乐,很是和谐。

    朱允炆看着朝贺的使臣,目光中透着笑意,不得不说,有人不远千里万里地来大明朝贺,低头称臣,确实是一件极让人享受的事,这份尊荣与伟大,属于整个大明。

    “诸位使臣来京朝贺,朕心甚慰。远行在即,有什么事,就在今日说吧。”

    朱允炆笑着说。

    话音刚落,底下就冒出了哭声,呜呜,还不是一个人,是好几个人……

    这一幕让朱允炆与解缙等人看得有些傻眼。

    三吾良亹擦了擦眼角,袖子没湿,偷偷看了看一旁的瓦剌使臣也忽止、暹罗使臣乌蓝,不由有些纳闷,我哭是因为家里死了人,你们哭算啥事?

    哇!

    一声嘹亮的哭声穿过大殿,遮住了其他人的声音。其他使臣不夸了,干不过这位,都抬着脸看向朝-鲜使臣郑津、李贵龄。

    “各位使臣,何事哭啼,如此伤心,不妨直奏。”

    朱允炆收敛了笑意,紧皱眉头,这正月还没过,你们就哭,还冲着我哭,这是不是不太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