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节(2 / 2)

    白眉僧人的呼吸有些急促,盯着刘铭刚想说话,却又感觉心头一阵惊悸,旋即清醒过来,倒吸了一口冷气,自己的佛心似乎已被动摇!

    “佛教可不愿,也不敢卷入如此旋涡,还请古今收回此言。”

    白眉僧婉言拒绝。

    刘铭多少有些意外,看着老僧恢复镇定,盘珠有序,不由道:“高僧果是高僧,只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朝廷此时限佛,假以时日,佛教的香火将会日渐削弱,难道高僧想眼睁睁看着佛教在中国消失不成?”

    白眉僧摇头:“消失?呵,佛根已在,纵毁枝叶,也无人可毁佛之根本。倒是古今、盘古之流,一个野心勃勃,一个旧恨难消,偏执太多,反而难成大事。还是那句话,阴兵已经没了,该放下,就放下吧,佛法宽恕过去,可宽恕不了未来。”

    刘铭捡起地上的梧桐叶,审视着说:“说到底,你是不相信古今还有能量吧,以为他在京师摔了个跟头,失去了公子与一些阴兵,就再没了与朱允炆斗的本领吧?”

    白眉僧闭上眼,没有说话。

    古今势力多大,白眉僧并不清楚,但公子李祺等一干主力折损在京师,多年在皇宫内外的力量也被扫除殆尽,古今一蹶不振,至今已有三年多。

    原以为他会放弃,选择目前的身份安然度此一生,可不成想,他依旧不甘心,依旧想要开辟属于他的时代,可已经晚了,这个时代名为建文,这个君主名为朱允炆,世人已经认可,无人能替代,他古今也不行!

    刘铭见白眉僧不想再谈,便起身走过去,将梧桐叶放在僧人面前的地板上:“没有树,青叶也会黄,是叶子,就需要依赖于枝,依赖于干,依赖于根。佛教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得不做出选择。若佛教不想灭,你唯一的选择就是与古今合作,是要佛国,还是要灭佛,你心中一定会有一个佛回答吧。”

    白眉僧睁开眼,看着走到门口的刘铭,面色阴沉地说:“如此威胁于我,就不怕建文皇帝知道你们的存在?”

    刘铭转过身,毫不介意地说道:“你大可以去告诉建文皇帝,到时候盘古被抓,古今被抓,你的过去还能瞒住吗?这些年来,到底是谁在为古今提供遮掩,谁又是为保留阴兵提供场所,公子在这里住了多久,我忘不了,你忘记了吗?”

    白眉僧脸色煞白。

    刘铭指了指叶子,开口道:“只要你点头,古今可以为你指明一条路,一条让佛教两年内兴盛的道路,以此为交换,给我们二十名绝对可靠的武僧。”

    白眉僧嘴角动了动,抬手指向门:“出去!”

    刘铭哈哈一笑,伸手抓着门,淡然地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就看你是有作为,还是无作为了。我们有耐心等待你的回答,只不过,佛教徒们又能等多久呢?只靠着游说太后,又怎么可能满足佛教的扩张?自己想清楚吧。”

    门开了。

    曲径通幽,竹林过风。

    礼部主事卫二京张望着,见刘铭来了,连忙走了过去:“你去了哪里,我找你不到。”

    刘铭笑脸相陪,找了个借口推了过去,然后问:“主事如此匆匆,可是有什么事?”

    卫二京严肃地点了点头:“刚刚朝廷传来消息,东北女真斡朵里部的猛哥帖木儿进京朝贡,如今已抵达通州,让司礼监礼仪房做好招待,教习好礼仪,你是礼仪房的掌司,可不能马虎。”

    “猛哥帖木儿,此人不是臣服朝-鲜,怎么又来我朝,如此岂不是二姓家奴?”

    刘铭疑惑。

    卫二京冷哼一声:“什么二姓家奴,朝廷对斡朵里部十分重视,曾三次派使臣前往招抚,这才说动其入京。你只礼仪,我会辅你做好,可不敢再出现如胡里改部失礼之事!”

    刘铭答应下来,见还有一段时间,便打听道:“卫主事,你说水师能抓住陈祖义吗?”

    卫二京不疑有他:“一定能,你也知道,此番朝廷水师可谓是主力尽出,纵横于东海与南洋,莫要说抓陈祖义,就是横扫南洋诸国……”

    第八百三十一章 文人拔刀(三更)

    武英殿。

    朱允炆摊开西域舆图,手指沿着河西走廊不断移动,在嘉峪关的位置短暂停留,然后继续向西,经玉门关、沙洲,最终点在了敦煌。

    “嘉峪关虽好,却不如敦煌啊。”

    朱允炆盯着舆图,目光中透着渴望。

    自河西走廊出去之后,通往西域地区,起点不是肃州,不是嘉峪关,也不是古老且已经废弃的玉门关,而是这敦煌。

    以敦煌为起点,可以通过西北、西、西南三条线通向西域。若是大明不能牢牢控制敦煌,只守着嘉峪关,将在西北被迫保持守势,失去了进取的诸多可能。可一旦控制敦煌,西北可以控制哈密,进驻吐鲁番,向西可以经罗布泊,抵达塔里木盆地,进去亦力把里腹地,西南可控制安定、曲先等地。

    这是一个战略据点,拥有了这里,大明开拓西域的计划才可施行,而失去了这里,将被迫转为守势,只能依托城关之利作战。

    “皇上,燕王文书送到。”

    刘长阁求见,连忙送上文书。

    朱允炆打开看了看,不由有些担忧,传召铁铉、梅殷、夏元吉、解缙、杨士奇与姚广孝,待几人入殿行礼后,开门见山:“燕王带兵已进入陕西境内,华洲军粮库突发大火,导致十万军士不得不奔出二百余里,挺近西安,差点造成大祸。”

    夏元吉有些担忧,连忙问:“竟有大火?军心可有动摇?”

    朱允炆拿出文书,交给几人,道:“燕王以整训为由,并没有经过华洲粮仓点,而是直接强行军,幸是军中携有五日可用粮草。”

    夏元吉松了一口气,十万军队在外,沿途在粮仓取用粮食,这节省了大量民工运输成本,也保证了行军速度,但也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风险,那就是沿途粮仓万一没粮了该怎么办……

    没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官员为了赚点钱,把军粮给卖掉了,比如因为粮食堆积过热,缺乏管理,导致粮仓失火,亦或是抹不平账了,有人点了一把火……

    十万大军啊,一旦没吃的,他们转眼之间就会成为一群恶狼,所过之处,说不得都会被吃干净,他们是有武器的,有战斗力的,在有能吃的东西之前,是不会饿死的。

    幸是到了西安,那里是个大型粮仓,供养大军没有问题。

    解缙皱着眉头,严肃地说:“华洲军粮库大火是不是来得太是时候了?军队刚过潼关,尚未抵达华阴,华洲就起了大火,这把火再晚那么一日,怕是有些人睡不着觉吧?”

    夏元吉看向梅殷,梅殷哭丧着脸,对朱允炆道:“华洲军粮库着火确实透着一点诡异,臣目前并没有收到具体奏报,考虑到军粮库事关军队战力,关系军士生死,此时不可不调查清楚,到底是人祸还是天灾,也好加以整顿,确保其他军粮库不再出现此类事件。”

    郁新点头,进言道:“茹瑺在山西,距离陕西华洲也近,不妨让他去调查此事。”

    杨士奇皱眉,问:“茹瑺是山西巡抚,权限再大,也管不到陕西的华洲去。皇上,臣以为,此事还应按朝廷规制,交由陕西布政使司来调查,另因军粮库特殊,可安排陕西都司、安全局共同参与其中,早日查明真相。”

    朱允炆点了点头,看向郁新:“茹瑺在山西已是疲惫,不宜再加其重任,就如杨士奇所言,着令陕西布政使司、都司与安全局共同调查,若查明是人祸,当调查清楚所有参与人员,找出粮食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