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儿!”
赵宁话未说完,赵玄极已经厉声喝止。
在赵宁停嘴后,赵玄极又叹息一声,缓和了神态,语重心长道:
“你年少成名,又早早立下旁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赫赫战功,如今更是被人称作战神,难免心高气傲、目无余子,受不了委屈,以为自己有道理,就能无所顾忌无所不行。
“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首先要记住,赵氏是臣,宋氏是君!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迂腐之言,我们自然不必听信,但做臣子的,要是一点委屈都受不了,以为自己有理,就可以跟陛下吹鼻子瞪眼,那还有何忠义可言?臣节在哪里,君威又在哪里?
“若是人人如此,纲纪法度何在,上下尊卑何在,皇朝还不乱了套?”
说到后面,赵玄极不禁面色肃穆,语气加重。
赵宁默不作声。
赵玄极摇摇头,自嘲的笑了笑:“是老夫着急了,做了这么久的大都督,教训起人来难免拿腔拿调,你不要在意就是。
“老夫并没有责骂你的意思,也绝对没有对你不满,要是有你这样的孙儿,老夫还不知足,那满天下的人都该说老夫没心没肺了。
“你有什么就说什么,老夫会心平气和的听。”
赵宁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乾符十二年秋日之前,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战,赵氏上下按照孙儿的请求,算得上是倾举族之力扶持羽翼、聚敛财富。
“无论是拉拢一品楼、建立长河船行,对付刘氏、徐氏等世家,还是在各地大肆扩张赵氏的产业,暗中聚集训练旁支子弟,夜以继日筹备私军,祖父都是持支持的态度,最不济也是默许。
“当时做的那些事,有很多都不符合为臣之道,孙儿还以为......”
“以为什么?以为老夫要跟陛下翻脸不成?”
赵玄极又好气又好笑,“你刚刚也说了,那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战!彼时,我们很清楚北胡会入侵,也明白在当时那种情势下,我们呈报的军情,陛下会因为某些原因不相信。
“为了家国存亡,我们事先做些准备,虽然有逾越之嫌,但问心无愧、大节不亏。
“若是国战爆发,我们是未雨绸缪,拯救了江山社稷,若是国战没有爆发,我赵氏作为大齐第一将门,世代镇守雁门关监视草原的世家,做这些也符合身份。
“要说损失,不过是抹消这些准备要付出些代价而已,总比事到临头,辜负了镇国公这个爵位与我们的天职要强。
“说到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大齐的天下本就有我们一份,君王雄才大略,我们听令行事即可,君王不那么英明,我们就得想多些做多些,若是君王有时被小人蒙蔽,犯了糊涂,我们自然要尽全力替君王匡正过失。
“等死,亦或是陪社稷一起死,可不是我大齐第一将门世家,该有的作风。”
说到这,赵玄极看赵宁的眼神变得有些奇怪,“这个道理,老夫跟你的父母心照不宣,难道你不是如此认为?
“国战前你做那些准备的时候,难道脑子里还有别的念头?”
说到最后,已经保证不急眼的赵玄极,面容再度肃杀起来,眉宇间满是凌厉之气。很显然,在原则问题面前,镇国公不打算有商量的余地。
“孙儿自然跟祖父想得一样,只是国战这几年,陛下做的有些事情,让孙儿心生彷徨罢了。”这个问题赵宁回答得很坦然。
因为他说得每个字都是事实。
前世大齐灭亡,赵宁在临死之时都心存愧疚,面对宋治在烽烟血泊中的质问,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辜负了赵氏保家卫国的职责。
他会是这种情绪,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正是源于家族环境,说直白些,那就是赵氏一族基本都是忠义之士。 赵宁的回答,让赵玄极拧在一起的眉头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忧愁,他喟叹道:“陛下对皇后,确实是......可这毕竟是陛下的家事......”
说到这,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或许是无法再说下去。
毕竟帝王家没有私事。
帝王的家事就是国事。
更何况,赵七月还是出自赵氏,无论从情感纽带还是利益关联上,双方都密不可分,不可能撇得清。
赵宁沉默片刻,接着道:“国战之前,陛下打压世家——准确地说,是消除世家的打算,已是昭然若揭。
“以陛下掌控的大势,如无这场国战,今日大齐有几个世家从世间除名,有几个世家苟延残喘,有几个世家能不受影响,只怕不好说。国战之后......”
“国战之后,情况会不一样!”
赵玄极再次打断了赵宁,而且接下来语气也没有缓和,神色庄重到近乎虔诚,“这场国战,大齐上下一同经历九死一生之境,是靠并肩浴血才从鬼门关走回来的,中间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那么多九死不悔的血性将士,谁不会被触动被感化,谁不会心生自豪?战后大家的想法一定会有所不同!”
说到最后,赵玄极站住脚步,伸手按住赵宁的肩膀,一字一句道:“只要我们做得足够好,陛下一定会看在眼里,天下人也不会忘记。
“国战前非死即生的局面,必然能够得到改变!世家在国战中有多么重要,陛下没道理认识不到,战后陛下没理由过河拆桥,且不顾社稷长远之计!”
赵宁点了点头。
他没办法不点头。
赵玄极的目光太过炽烈。
他要是反驳,不是会伤对方的心,就是会让彼此都面红耳赤。
......
众人登上了山巅。
这山名为青竹山,既然叫了这个名,山上的竹子自然很多,不过到了眼下这时节,竹叶凋零,枝丫枯黄,满山毫无翠绿之色,有的只是雪野中的清冷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