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吴)君弱臣强(1 / 2)

杨行密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四处征战很多时候都是亲自出征,从一个街头上的混混,经过数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了淮南的第一号人物,他的政权在江南也是一个最强大的势力,在当时的唐末绝对跺跺脚大唐江山打颤的人物。

但是就算是皇帝也有死去的一天,也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杨行密仅仅是一个藩镇,被封为了吴王,它上面距离皇帝的称号还是有不远的距离的,所以杨行密也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在杨行密最后的一段时间,作为一个统治者,他要为他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者,这继承者要能够保住他的基业,最好能够在他的基础上面继续发展下去,他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后他的事业也烟消云散了,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此时杨行密的几个儿子们,还是有点问题的,大儿子杨渥,这个是个纨绔子弟,而且杨行密对他比较宽容,啥都宠着,比较任性,能力一般,脑瓜能够保证不被别人忽悠,但是也没有忽悠别人的本事。

对于他的定义好听点就是基本上算是一个守成之主,对外开拓,没这能力,但是守住地盘不吃亏还是差不多的,但是咱们也说了勉强算是一个守城之主,但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是差点。

实际上,仅仅从能力上来说杨渥的确是当得上这个评价,杨渥脑瓜并不笨,只要慢慢有了经验,还是能够守住杨行密的家业的,可是一个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能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心性和素质,这个杨渥说他是守成之主的确是好听了,实际上这就是个没经验,脑瓜一般的纨绔公子,玩心比较重,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和人情世故并不是很精通,这样的人适合做一个太平皇帝,吃喝玩乐糊涂一辈子,但是此时淮南四面环敌,想要安安稳稳的做的糊涂皇帝那可不容易。

而杨行密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也非常忧愁,不知道该咋办,有人会说了,杨行密不可能只有杨渥这个儿子吧。

杨行密的确是有不少儿子,但是其他的儿子太小。杨渥最大,而且平时杨渥都是以继承人自居,要是别的兄弟上了,根本镇不住杨渥,而且年纪小,也没有特别早熟,没有能力特别强的,不像钱鏐的几个儿子,早熟成才。

所以杨行密要是在他的儿子中选择的话,杨渥就是唯一的选择,可是此时偏偏有个人要给杨行密临死前添点堵。

这个人就是周隐,平时说话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从来不知道避讳,他也清楚地看到了此时淮南的现状,心里也觉得杨行密死的有点早了,要是晚死几年淮南就没啥问题了。

此时周隐看杨行密临死前找个继承人是个大问题,他也明白杨渥这个家伙不堪重用,根本不能带领着淮南征战天下,所以他就直接他的想法提出来了。

“世子平时好酒贪色,还爱玩,不够稳重,此时淮南强敌环视,不能不小心谨慎啊,要是个太平盛世世子自然没啥大问题,但是现在乱世,还需要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执掌淮南。”

说到这周隐看了杨行密一眼,杨行密基本上知道他要说啥了,也就看了他一眼,示意他继续。

“不如大王先让庐州刺史刘威主政,毕竟刘威跟着大王几十年,忠心耿耿,等到公子们长大了,再让刘威让位不迟啊。”

杨行密听了这话,没啥表示,周隐说完也就走了。但是周隐离开不久。杨行密就派人把徐温和严可求叫了过来。

徐温是带兵打仗的武将,严可求则是忠心耿耿的超级谋士。

杨行密把他们叫了过来,然后把刚才周隐说的那个主意给这两个说了一下,这两个人听了之后都是很惊恐,他们摸不准杨行密此时想的啥,难道真的要把这打下来江山送给一个不相干人?

随后杨行密问他们的意思,这两个一看这情况立马就明白了,敢情这是杨行密在试探他们的立场呢。

明白了这一点,这两个人那都是胸脯拍得梆梆响,要坚定地在杨家的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为杨家看好淮南这个“家业”,不管是是谁当皇帝,只要是杨家人就行,其他的人就是不行。

杨行密看了这来个人表决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这样他就放心了,徐温的能力杨行密是相信的,也是信任的,徐温负责扬州的防御,还有杨行密的安全,严可求则是淮南地界上大名鼎鼎的第一智囊,只要是有这两个人他杨家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杨行密也就放心了。

其实在这之前,这一场夺嗣的战争已经开始了,那时候杨行密刚刚生病,也就是在平定了宣州没多久的时候,等到拿下宣州的台濛病死了之后,杨行密就把自己的儿子杨渥调到了宣州去学习点经验。

在杨渥走之前,徐温曾经找到了杨渥叮嘱道:“此时大王生病,你作为长子竟然被调走,这里面可能有阴谋,所以你到了宣州要多加小心,将来要是大王走了,派人召你,要不是我派的使者,那就不要信,也不要扬州。”

此时的杨渥还是很老实的,毕竟还没做吴王,对徐温的叮嘱十分的信服,拜别了徐温,杨渥就走了。

此后杨行密的病情就一天比一天重,夺嗣这件事终于渐渐的显露了出来,杨行密也担心他死了之后他的基业被一个外姓的夺走了。血缘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

在徐温和严可求表态之后,杨行密让徐温去看看周隐把召请杨渥回扬州的书信传出去没有。

结果徐温到了周隐办公的地方,周隐不在,但是召请的杨渥进扬州的书信还在,徐温就拿了书信,自己派人去请杨渥了。

杨渥看到了书信,而且还是徐温派来的人,他心里也没有什么怀疑,但是说实话这事他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就想着多带点人去扬州,但是驻守宣州的王茂章却不愿意,因为这件事,杨渥恨上了王茂章(杨渥这心胸有点小吧!)。

杨渥快马加鞭,疾驰入扬州,见到了杨行密最后一面,杨行密当场决定把王位传给杨渥,然后好好地安排他的那些心腹一定要好好的辅佐他的儿子,保住淮南的基业。

安排完了后事,杨行密没啥大的遗憾了,也就祥和安宁的走了。这一年杨行密五十四岁。

杨行密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很高的,毕竟这个人白手起家建立了这么大的事业,打下了大唐江南的半壁江山,而且为人还算是不错的,咱们说他不错,按照现在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杨行密这个吴王还是很不错的,在杨行密的带领行淮南虽然前期进行过很多的战争,但是杨行密的出现却对于淮南政局的稳固和纷乱的提前结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行密执政之后对于淮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再说杨行密的人品,他曾经自己说过自己为人宽仁,不好杀生,这个自我评价基本上还是比较靠谱的,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杨行密平时为人比较厚道,有人偷了他坐骑上面的金子,他只是呵呵一下,没有杀人。他的随从行刺他,事后他只是杀了行刺他的那个随从,而其他的随从都还是和原来一样,该干啥干啥,没有搞株连那一套,毕竟他的这个随从平时都是很熟悉的,一个犯罪,其他人都逃不了干系,要是一般人早就全部一刀砍了,但是杨行密对他们还是一如既往。

当然也有人说杨行密有称霸天下的能力,但是却没有雄心,说他小富即安,这一点主要的理由就是杨行密占据了淮南和长江一线之后就不太热衷于对外扩张,而且当朱温在中原搞事,劫持大唐皇帝的时候他没啥动静,也没有带兵勤王。

其实这样的说法我觉得稍微有点理想化了,杨行密是个人他不是神,他做出一个影响很大的决定也是需要考虑很多东西的。

在当时占据了淮南之后,他的地盘上就爆发了叛乱,他刚刚平定了叛乱就生病了,而他对于中原的朱温一直在进行牵制,好几次主动出击,但是无功而返,毕竟他的实力和朱温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的。

他此时的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巩固刚刚确立的统治,好好地经营自己的地盘,将来实力强大了自然能够北伐中原,但是很遗憾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仅仅五十四岁就病死了。不然唐末的历史应该会更加的精彩。

杨行密死了,杨渥在群臣的拥戴下继承了杨行密的一切,成为了淮南的新领导,新任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