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是合作社真能赚到钱,哪怕一年多赚十几二十万呢,攒到儿子长大,娶两房儿媳妇也足够了。
“这个我问过小满,要是按照茶叶合作社现在的股东结构,小满和山岩两个人是各出资二十万的。”
“二十万?!”山樱和江小辉集体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数目远远超过了他们家的存款,没戏了……
“别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要一家出二十万肯定不行的,所以我打算多找两家,我一个,阿樱你们一个,再加上我大姑姐一家,我们三家能凑多少凑多少,实在不够,我再把小满和小鱼他们俩拉进来!”
“对对!他们两个都是财主哈哈~”山樱听到这里才彻底放心了。
郎英这个股东配置,一看就是奔着带自己人赚钱去的,而且有了江小满和江鱼这两个大财主托底,她们心里也有了底气。
只是,让山樱和郎英俩姐妹没想到的是,这个筹备中的合作社,最后实际核算下来的注资投入,居然每家还不到十万块!
第214章
拿到框架方案的时候, 江小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啥?你跟我说这么大一个合作社,三家合资的话,每家只需要八万多元?
“按照现行政策来测算的话, 八万多足足够了, 可能还用不掉。”
孙哲远得意一笑。
写材料,他可是专业的!
江小满他们只知道项目做出来之后可以去申请一些诸如税收、用地之类的补贴,却不知道, 有些“隐藏款”的福利政策, 一般都是不会写在白纸黑字上的, 得自己去想办法争取。
苏哲远在这方面的人脉和消息, 明显比江小满他们厉害得多。
而且他做扶贫干部这几年,也经常接触到很多内部交流学习的优秀创业项目,能借鉴的成功案例就很多。
“你们的茶叶合作社之所以前期成本这么高, 主要是一个冷库一个仓库比较花钱,但这方面野山菌合作社就没必要支出了。”
“据我所知, 新鲜菌菇摘下来之后,如果当天不处理的话,隔日的新鲜度和就没那么好了, 所以我想, 不如干脆就在地头上搭个四面透风的砖瓦棚,这样成本低, 而且更适合新鲜菌菇保存。”
“这样的话, 冷库也不需要了,仓库就更不必说了, 直接做成野山菌酱, 储存肯定是用加工厂的仓库。”
“基建这块能省下来不少钱, 土地成本也可以省下来, 就像你说的,跟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直接用农户自家的山林种野山菌,这样土地租赁成本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