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洋布洋钱袋子流行了,但玉和县毕竟不是沿海城市,真正打心底里接受洋化的还是少数。有许多大户人家,也就在革命闹的最凶时,将辫子剪了家里添了些洋东西,骨子里还是喜欢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顾晓晓技艺精湛将针脚藏的极好,拼出来的图案也好看,王大嫂很快就将她卖出了个好价钱,心中十分满意。
王大嫂也怀疑过细娘怎么冷不丁的学会了双面绣,她在大家眼里平时总是讷讷的。顾晓晓也找好了理由,说的是家里藏着一小块双面绣,她爱琢磨,天天拿着瞧也就摸索出了些门路。
顾晓晓没撒谎,杨家的确有面双面绣的帕子,只是手艺根本不能跟她比。为了让王大嫂动心,顾晓晓头一个双面绣荷包,只问她要了10个铜元,这几乎就是白送的了。
普通的绣活对顾晓晓来说,毫无挑战性,以前细娘要做上两三天的活儿,她一天就能麻溜的做完。
但傻子才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儿,顾晓晓躲在柴房里慢悠悠的干着活,刻意控制着速度,以免做的太快导致又落下来一堆活儿干。
吃亏就是占便宜,顾晓晓在双面绣荷包上几乎是跳楼大甩卖,让王大嫂得了个好脸深受主顾称赞,于是当有了生意,王大嫂第一个想起了顾晓晓。
不过,这次任务不能在家做,需要到县城里去,顾晓晓对此求之不得,杨父杨母却有不太乐意。
他们杨家的媳妇儿好端端在家待着,该干什么活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行看。要是细娘上了县城,他们就不好控制,万一她在外面待野了办出丑事儿来,那该怎么办。
顾晓晓不愿放过这个机会,王大嫂也极力劝说着,杨父杨母有些动摇。但真正让他们放下戒心愿意将细娘放出去的原因是,杨天籁又写信回家催钱了。
儿子就是老两口的命,为了让杨天籁在外面过的宽绰,以免饿着冻着,两人还是放了人。
顾晓晓也有要求,她提出要带上花儿一起到县城了做事,主家要管两人的饭食。
王大嫂一口答应爽快极了,这只是小事儿,托她找绣娘的是县城有名的富户姜家。还有三个月,姜家小姐就要出阁了,她找了绣娘来,目地是打算绣嫁衣和嫁妆里的小件,以示心灵手巧。
新娘的夫家不在本县城,但也不远就在隔壁县,杨父杨母巴不得顾晓晓随身将花儿带上,以免他们在家里还有被花儿吵,照顾着她吃喝。
县城里要比玉清镇繁华的多,顾晓晓在街上看到了身穿蓝衣黑裙的女学生,她们一个个留着齐耳短发朝气蓬勃,眼眸清亮的像初升的太阳。
女学生们走到哪里都是叽叽喳喳的,挺胸抬头,让人不敢小瞧了去。
姜家挺大的,这是顾晓晓进姜宅后的体验,姜家小姐要强,她想绣出一件非常好的嫁衣,出嫁时镇住夫家的人。
顾晓晓双面绣的手艺十分精湛,能在玉和县拔头筹,姜小姐十分满意,平时高兴了会赏赐她些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