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每次出海带回来的那些粮食,也很好的缓解了沿海各地此起彼伏的粮荒。每年总有欠收的地方,把这些买回来的粮食运过去抑平粮价,就不用再动用别的地方的粮食。
而户部本来就是胤禟管着,户部直接拨银子买粮,这中间绝不会再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机会,户部也能节省出一大笔银子。
更因着船队出去收粮,东南亚各地这两年也陆续有商船在沿海各地港口靠岸,做的就是卖粮食、木料、琥珀、香料的生意。
尝到了甜头的万岁爷没松口开海禁,却也对这事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连胤禩都找胤禟牵线找船厂插队弄了船队,以内务府的名义出海,康熙知道了也只是嗯了一声,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港口日益热闹起来,四年时间不足以让老百姓都知道开了海禁有什么好处。
但港口码头热闹了,老百姓纺织出来的布料更值钱了,瓷器茶叶收购的价格也比往年要高,这几年也有收成不好的时候,但再不好市面上的粮食涨价却比往年要少。
只这几样加起来,日子就比以前过得轻松了许多。过过了好日子谁又愿意再回去吃苦头。
海禁眼下开与不开都不着急了,就这么维持着,不管是等老爷子自己想通还是等以后新皇登基,这事早晚都得往前推进。
这几年四爷去了吏部,比起之前在户部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现在更像是入了鞘的宝剑,轻易不动怒不多言。许多官员都说四爷这佛参透了,整个人都和顺了。
但这几年沿海各地官员,想要给胤禟胤俄使绊子的,是谁在暗地里不动声色给处置了,几个兄弟心里都有数。
老四那人性子脾气是讨人嫌了些,可在实心办事这件事上,胤俄是不得不走到这一步,而老四却是真心实意想要做一番事情出来。
这两者之间差了多少,这么多兄弟们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账。小气就小气吧,到底他小气也没小气到自己兜里去。
这两年至少胤俄胤禟和胤祐几人,对于推举老四登基是有默契了的。
不是他也得是他,他上位了自家这些产业生意才能更好往外铺陈,换个人可不好说到底能不能跟兄弟几个一条心。
太子还活得好好的,这会子再跟老爷子提储君的事那是找死。
眼下就只能想法子努力扩展自己的实力,等到日后老爷子再来琢磨储君这事的时候,他不想选也得这么选,就行了。
胤禟管着钱袋子,自己的买卖又做的满天下都是。董鄂春花跟着他也忙得脚不沾地,后院那些女人早已经不是九福晋能放在心里操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