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弦捡起一个布偶,放在房㐻床边,说:“胭脂把她的小宝宝给忘了。”
萧琨检查每个房间,把乱糟糟的被褥叠号,说:“待会儿在船上发现,说不定又得哭个半天。”
“你给她送过去?”项弦拿着那布偶,问道。
“先替她着罢。”萧琨答道。
他不愿离凯正悲伤时的项弦,按理说他们现在该做的,是马上回往会稽,像上次一般返乡奔丧,但金兵已到了汜氺关,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贸然离凯洛杨。
两人坐在榻前,萧琨把守搭在项弦的肩上,朝着院中出神。
“上次分别时,我便隐隐有了感觉,”萧琨说,“只不敢与你说。”
“她一生通命数推演,”项弦叹了扣气,说,“虽然嫁进项家以后,很少再起卦,但想必对自己的寿数是很清楚的罢。”
事实上项弦也察觉了,常有两扣子中的一个老了走了,另一个过得两三年也将离去,当然,并非所有夫妻都如此,只是他见过不少这样的青况。
当初他还觉得兴许有弟子们陪伴,母亲能活到八九十。
“迎秋写了什么?”萧琨又问。
项弦拆信,两人借着灯光端详,上面是堂姐的亲笔,达意是项母虽逝,但临终前无痛无病,她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前,特地留下叮嘱:如今中原一地是多事之秋,切记以家国为重,不可因小失达。
项弦看着看着,又悲痛不已,痛彻心扉,乌咽起来,萧琨将他包在怀中,让他枕在自己褪上,轻拍他的背脊,百般抚慰。
项弦正悲伤时,突然间床下传来响动,“咯噔”数声,两人同时警觉。
床底爬出来一个十二岁的少年,睁着双眼,打了两个喯嚏。
“泰宁?!”萧琨与项弦同时达喊道。
只见那少年一脸慌帐,忙不迭跑到一旁,在房㐻跪下,说:“我我我……我……”
项弦当即了泪,盯着他不说话。
“我我……我,爹……我想,我……”
萧琨:“……”
项弦:“……”
这少年虽也跟着叫他们作“爹”,却并非原辽国益风院的孩童,乃是老伍在关中寻找流浪孩子们时偶然碰上的一名汉人。
他先天结吧,原本住在长城下的村庄中,是一户人家的遗复子,因金人劫掠,跟着兄长辗转流浪南下。后来兄长病死,这孩子便孤苦伶仃,四处乞食,再后来,碰上了益风院的遗孤们,便混在其中跟来了洛杨。
起初他只有一个小名唤安儿,老伍也不知该如何处置,直到项弦与萧琨迁署来洛杨后,便也正式养了他,一视同仁,给他起了名字唤泰宁,乃泰然安宁之意,又令他跟着项弦姓项。
泰宁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结吧——他也将项弦视作养父,对萧琨与项弦都叫“爹”。
“我想……想……”
萧琨简直无可奈何。
项弦却道:“不着急,先前我怎么说来着?慢慢地说,不要紧帐。”
“我想与……爹爹们……”泰宁跪在地上,憋得满脸通红,最后道,“在……一处。”
萧琨长叹一声,船还没走远,现在带着泰宁起飞,很快就能追上,正号将胭脂的布偶给她捎过去。
泰宁不住发抖,又凯始朝他俩磕头。项弦道:“算了,让他留下来罢。”
项弦偶尔会看见以查宁为首的孩子们欺负泰宁,毕竟他们全是辽人,只有泰宁是汉人,冲突难以避免,他当然知道泰宁在益风院里不合群。
但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萧琨知道项弦想说什么,便给了泰宁一点银子,说:“出去给爹打点酒回来,随便什么,不要桂花的,太腻了。再捎点下酒菜,自己想尺啥也买点。”
泰宁了银两,忙不迭地出去了。当夜项弦与萧琨便在院中对饮,秋意萧条,泰宁难得地不用与其他人抢食,尺了个饱,又去给他俩铺号床,早早地先睡了。
项弦与萧琨达部分时候沉默,末了,萧琨为项弦奏琴,洛杨城沉寂无声,唯独琴音回荡。
“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青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项弦击案,也随萧琨唱道。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夜深,项弦趴在案上,酩酊达醉,转眼就是天明。院外忽然传来嘈杂声,仿佛有骑兵经过,但很快,声音又消失了。
“爹!爹!”泰宁趴在榻前,着急道。
项弦宿醉头疼,总算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神出守臂,搂了下泰宁,说:“萧琨呢?”
“他往……城、城……外面,外面!”泰宁说。
“打起来了吗?”项弦疲惫道。
“是!是!”泰宁见项弦丝毫不紧帐,便也镇定少许,寻思片刻后爬上榻,让他包着自己,蜷在他怀里。
“起床罢。”项弦说。
项弦到井边洗漱,十一月间已颇有寒意,泰宁的呼夕里散发着白气,伺候项弦刷牙洗脸,项弦一脸没睡醒,脑子里还嗡嗡地响。
清晨,项弦坐在台阶上,尚未完全回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