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2 / 2)

    钟应理解她的错愕,甚至理解博物馆为什么会有类似“落魄世家出售抵债”的详细记录。

    “这很正常。”他无奈笑道,“难道要贝卢告诉你们——”

    “沈先生不舍得他的离开,所以把从小用到大的笔筒、笔洗、笔架,一起赠予好友了吗?”

    相同的说法,用过一次就不新鲜了。

    文人惯用的笔筒,可不是《千里江山图》临摹画那么珍贵的东西。

    如果贝卢真的敢这么说,任何一个翻开博物馆记录的工作人员,都会觉得沈先生奇奇怪怪,物品来源可疑,绝不会认为这是中国人表达友谊的独特方式。

    钟应垂眸看向展柜里无数的文物,一件一件的安静看过去。

    玻璃窗里的介绍标签,有着贝卢博物馆的特色——

    每一张介绍必然会写“贝卢于某时某地如何取得”,给这些展览品增加真实性与合法性。

    周俊彤追着他的脚步,忐忑不安的低声问道:“钟先生,其他的展品是不是……”

    钟应懂周俊彤的意思。

    其他的文物是不是来历也不干净,贝卢是不是全在说谎。

    他看着玻璃后熟悉的中国文物,不敢立刻回答,更无法完全确认。

    但钟应终于知道,为什么师父数次来到这座博物馆参观十弦琴,都不曾带他。

    因为五年前,他年岁尚小,又清楚沈家大部分藏品特征。

    他站在这里,一定会发出小孩子天真可怕的疑问:“为什么沈先生的东西,会保管在贝卢的博物馆里?”

    打草惊蛇。

    钟应慢慢走完了整个中国厅。

    已经送回了113件文物的展厅,依然可以见到大量熟悉的藏品。

    由于它们价值不够高、国内有同款等等原因,并不在师父向贝卢要求带回中国的清单上。

    可是,这并不妨碍钟应清楚其中一部分藏品的来源。

    本该被人领着参观的钟应,成为了新的解说人。

    他回到看过一遍的展柜前,指向里面安静摆放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藏品。

    ——唐代崔氏白瓷盘,贝卢于1967年在法国拍卖行购回。

    “这些白瓷盘,沈家也有一模一样的收藏记录。它们通体类银,瓷釉胜雪,足底均刻有草书‘崔’字,是沈家代代传下来的唐代邢窑白瓷珍品。可惜1942年后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