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英觉得崔大山说的是有些道理,“爹,可是万一她记着这事,日后再犯别的错怎么办?还不如再找个人。”
崔大山叹了口气,说道:“那再找人也未见得找个啥样啊,要是还不如孙娘子怎么办?她干了一个月,活计也都熟悉了。”
崔如英道:“那就更该好好看了,正好我也在铺子一个多月,前面我能帮忙,又不急,慢慢找,总有找到好的的时候。
况且本来就是雇主和帮工之间的关系,要什么情分。咱们倒是记着情分,咱们吃什么帮工就吃什么,可人家倒好,直接把东西给卖了,每日拿多了拿六个包子,往外一卖就是十文钱,靠着咱们铺子,每个月能赚五六百文。人赵掌柜是算账的,刘婶儿是做厨娘的,也是这么多工钱,你轻轻揭过了,让赵掌柜和刘婶儿怎么想。”
崔大山性子老实,与人为善,但崔如英不是。
这个事儿本来就不该这样做,做错了事儿还给她找借口找理由,说得好像是他们的错一样。
崔大山这回不说话了,“如英,你还小,不懂人情世故,但这事儿还真不至于把人辞退了,你就听爹的吧。”
崔如英原以为孙娘子哭一哭,崔大山不忍心了才不会追究计较,可没想到这还没哭呢,崔大山就把借口理由就给她找好了。
崔如英深吸一口气,觉得头有点晕,若非孙娘子都抱孙子了,她没准儿还会多想。
她想了想,说道:“爹,要不咱俩打个赌。”
崔大山一脸狐疑地道:“打啥赌呀?” 那个时候孙娘子的确是惦记自家孩子,每日都把包子带回来给孩子孙子吃,没包子了就带焖面,家里孩子高兴,孙子儿媳也高兴。
直到那人不经意说了句,“孙姐,你要是把带回来的包子往外卖,反正这包子也不要钱,给便宜一些,肯定有人买,你也赚钱了,别人也便宜买包子了,那不是两方得利嘛。”
买包子的人吃的还是崔记包子,还比从铺子买便宜。而孙娘子呢,从铺子里拿包的又不花钱,转手卖出去,每日能多赚好几文钱呢。
崔记包子好吃,两文一个的酱肉包子又大又香,以前在城南,后头开了铺子,价钱也没变,孩子总嚷着要,偶尔也去买几个吃。
要是把铺子带回来的包子卖了,孙娘子再回家吃点,啃个馒头饼子,那花的钱就更少了。她做跑堂的活儿,就能赶上赵掌柜一个月赚的钱了。
孙娘子动了心。
后头这包子也越卖越远,从开始卖给街坊邻居到后面卖给城西这边,总有人要,很多时候都不够,只能轮着来,中午晚上她下了工就给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