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1 / 2)

这个剧本属于偏现实类,剧本整体走文艺片路线,剧本节奏很慢,不过跟纯文艺片来对比的话其内核却还不够硬,社会问题也表达的不够深刻,还够不到文艺片能够拿到奖的级别。

    而夏清宁的公司对比文艺片肯定会优先选择商业片,票房从某些方面来说才是大多数公司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电影投资的前提。

    而拿奖一般都是能拿最好,拿不到只要保证基本的票房收入有的赚就行,这才是行业内的常态。

    这些年找他拍的电影也是商业片多一些,不考虑票房的纯文艺片除了几个老前辈之外已经很少有人在拍了。

    古研东斟酌了一下,这剧本整体来看有那么点意思,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肯定是要大改的,不改用不了。

    古研东自己不是编剧,只能有个大的方向,具体还是要让编剧看过才算,他拿过手机给霍衍打了个电话,十几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把剧本给他发了过去。

    霍衍出身书香世家,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年少就有才子之名,他大学时期创作的第一部 电影剧本被投拍之后便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而后十几年他一路走到一线编剧的位置,如今不说在国内,便是在国外都有了名声。

    古研东也是在跟姜益川导演合作的时候跟他结识的,关系尚算不错。

    一个小时后霍衍发了条微信过来,信息很简单,【能改,但需要大改。】

    有了霍衍这句话古研东就放心了,霍衍既然这么说就是愿意接手,古研东便也就有了底气。

    古研东打电话给工作室,让他们联系夏清宁公司,洽谈这件事。

    霍衍在圈内名声太响亮,他愿意操刀改剧本自然不会有人拒绝,甚至是求之不得。

    剧本乃是一剧之本,剧本夯实了,便是有了底气,那后续的拍摄自然能够省心不少。

    而且霍衍的名声就是金字招牌,这电影有了霍衍做编剧,古研东做主演,再来找投资基本上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了。

    古研东工作室半个小时后就发来消息表示事情全都洽谈好了。

    古研东又给霍衍回短信说了一下这边的情况,同时给夏清宁去了一条微信。

    晚上七点,夏清宁终于结束了一整天的拍摄,他坐在椅子上由着化妆师帮他卸妆,同时从王健那里拿过手机看了一眼。

    王健在此之前就看到了标着古老师名字发过来的微信,他心里早就已经痒痒的不得了,但是奈何不好私自去看夏清宁的手机,于是一直揣着,这会儿便忍不住往前凑了凑,想要看看两个人在聊什么。

    夏清宁却没给王健这个机会,因为心里揣着别的心思,关于古研东的事情他总没办法做到坦荡,每次跟古研东之间的联系总是下意识的避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