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2 / 2)

    黎宇青还盯着镜子,却发现宋书文正盯着他,像是在说:“你进来时没关门?”

    他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好像还真没关严。

    “谢谢啊!”

    百里华拿了木梳却没着急走,而是上下打量了两人一番,忽然问道:“看你俩形象挺好的,是跟着过来拍戏的?”

    “对。”

    “还真拍啊,我一直以为白锦辉写的那个剧本《诗意不死》就是开玩笑呢。这都啥年代了,还诗意。像我这样的人花俩钱就能出本诗集,找几个水军瞎吹就能被硬捧成诗人,那诗意早死球了。”

    百里华笑得很豪迈,似乎压根儿不介意揭自己老底。

    临出门前他却顿了下,冲着宋书文和黎宇青笑道:

    “你俩继续,刚才你俩那样挺好,挺……挺怎么着来着?”

    “对,挺诗意!”

    作者有话要说:

    注1:所有诗人名字都是我瞎编的,请勿对号入座。

    注2:引用自梨花派诗人的现代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第14章 诗意不死(2)

    不管百里华怎么吐槽,《诗意不死》确实是一部和诗意有关的电影。

    白锦辉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文艺片导演,早就已经到了名利双收的境地。他想拍一部电影,要资金有资金,要人脉有人脉,所以他比其他商业片导演更自由,甚至可以半公开地去玩票。

    《诗意不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的一部小成本的玩票电影,他请了一群现代诗人过来聊天讨论,又请了两个年轻演员,将电影的其他内容补全,就是想做一个纪录片混杂故事片的实验性电影。

    在电影里,宋书文和黎宇青的身份是从某大学毕业的同窗,若干年后一个在负责会议接待,另一个则是某位诗人带的学生。然后他们就见面了,但身份,工作,以及在社会上的经历,却让他们有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这种多年不见后再度重逢,感慨物是人非的故事其实很俗气,但白锦辉把这段故事放在一群诗人的讨论会之后,就是想在这段很俗的故事中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诗意”。

    周源山在拍《江城码头》的时候,反复强调让他们去寻找一种“感觉”。

    而白锦辉在拍《诗意不死》的时候,则试图让他们去寻找一种“诗意”。

    在这部戏里,宋书文演的是那个有些落魄的会议接待员,而黎宇青则换上了衬衫和银框眼镜,演那个学生。似乎只要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搭戏,宋书文就是相对而言黯淡无光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