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页(2 / 2)

    要知道他们可是二十多个编剧,虽说人多嘴杂耽搁效率,但两个宣传片的剧本能有多少工作量?

    秦砚说要举办编剧培训班,那便真的是一个学习班,而不是闹着玩而已。

    大家一开始都以为学习只是一个噱头。谁知道学习班基本上每个周都要上两次大课,每次大课最少都是4个小时,甚至每隔一段时间还有考核。

    突然之间,他们好像被带回了学生时代,这中感觉的确很奇妙。

    有的时候是秦砚亲自来讲课,有的时候则是秦砚从国内的高校请来教授。

    并不局限于编剧、影视专业,国内社科类的教授请了一个遍,经济学、心理学是重点范围。

    专业教授还比较好请,最难的是秦砚从国内国外请回来的著名编剧。

    尤其是几个国外的编剧,他们的作品可是在电影史上已经留下自己名字的业内大神,居然能够被秦砚请到国内讲课。

    虽然一年下来,国外编剧也就三个,但这已经足够让整个学习班乃至华国影视行业吃惊了。

    而且秦砚也是物尽其用,好不容易把这些大佬请到国内,带回自己的母校讲一次,华砚公司公开搞个编剧交流会,然后内部再给培训班讲一次。

    内容的深浅、侧重都有所不同,反正赵广仁是一次都不会错过。

    至于华人编剧就更多了,反正港城、台城都没放过。

    这就不得不说到秦砚恐怖的交际能力了。

    一般来说像编剧这中行业,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经验,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吃饭的饭碗给拿出来和别人交流。

    但是秦砚面子实在太大了,以及秦砚给的实在太多了。

    与此同时,秦砚自己也是毫无保留地给学习班讲课。很多学习班成员根本没有想到,因为他们知道秦砚有多忙。

    讲课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人水平的方式,秦砚无论是编剧能力,还是他的知识体系都让赵广仁他们叹为观止。

    上一刻还在将西方希腊神话在世界电影中的运用与体现,下一刻就能够聊起华国的诸子百家、宗教脉络。

    他们这些编剧肚子中都有些知识,可越是如此,他们和秦砚聊天的时候,月容易产生自卑感与自我怀疑。

    这真的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导演,能够积累的丰富知识?

    当然所有学习到的知识中,最让赵广仁所感触的还是秦砚准备实行的编剧模式。

    如果说历史、文化、生活知识,还能够靠时间去慢慢积累和提升,那商业化、产业化的剧本创作,真的让赵广仁他们耳目一新。

    先由公司提出创作计划,如果编剧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个项目,便提交申请。

    通过整个公司和同业的层层评比、审核、调研,最有挑选出剧本,获得真正立项的机会。

    这套工业体系看上去在限制编剧的创作能力,但有恰恰相反,因为公司给出主题的时候,并不会直接限制编剧们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