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秦砚所有苦思冥想的取舍,在某些媒体的口中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其实秦砚故意在电影中留下了一些可以供人攻击的地方,就是为了让这一次的讨论能够更加激烈。
如果一开始就固若金汤,那又如何引蛇出洞呢?
因为《百家》已经涉及到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问题,讨论范围比所有人的预想都要广泛,甚至连很多学者都从专业的角度开始进行讨论。
上达天听,能很好地形容《百家》的现状。
然而有两篇报道出来后,直接文定乾坤!
首先是《公民日报》的社会板块,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的评论。
“伟大的总理曾经说过: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艺术这个东西从来不应该束之高阁,为什么这些年来年轻人对于很多传统艺术越来越不喜欢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已经忘了艺术、文化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艺术,绝对不是几个人说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脱离了群众,艺术什么都不是。”
另外一篇文章则是国内数个学术界大佬的联名信——“关于艺术工作的一些建议”。
“艺术如何才能保证生命力,我们这些老家伙其实私下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学术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精益求精的地步,然而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却是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除了搞学术的工作者外,已经没有人愿意去了解。”
“如何让我们的历史重新拥有生命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尝试过……效果一直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
“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百家》电影拍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和秦砚导演讨论过了种种未来。我们更愿意把这一次的《百家》当做一个尝试。”
“如果给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披上现代的外衣,它能不能征服我们国家的年轻人,能不能征服整个世界。”
“想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只有让人先喜欢上它们!”
这几个学者可不是蒋德山用钱砸出来的“专家”,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都属于泰斗级别的人物,绝对的著作等身。
看到这两篇那文章,观众们已经恍然大悟,原来《百家》从一开始就带着超越电影本身的目的在进行创作。
当然,最后让所有人信服的证据是,电影上映三个周的时候,《百家:繁荣》已经正式成为了暑假档票房的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