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冉之后,陆陆续续有人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叙述了一遍,潘鸿低头在本子上刷刷的记着。
等到最后一个人讲完,潘鸿从本子里抬头,放下笔,甩了甩因为着急跟上大家语速而酸痛的手。
这场会议因为保密和专业性,并没有要求厂里的记录员参会,林冉虽然有过记录经验,但她也是研究员之一,有自己的发言,所以也不合适,最后这项重任就落在了潘鸿身上,好在他只是简单的记一些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谁,具体的情况会在会后跟当事人进行沟通和登记。.
第123章
潘鸿:“大家的问题我已经记了下来,会后会与各位确认整理。”
“下面来说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就像刚刚胡组长说的,咱们接下来的重心要偏向于生产方向。”
“目前生产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原料配比和控温这两个问题。截至昨天晚上,新型高炉投入使用已经有七天,为了配合我们的研究数据取样,中间有数次中断,这部分数据目前缺乏连续性,也缺乏大量的样本,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们现在最缺的,也是时间。
咱们先来聊聊控温这块吧,李工,这块一直是你带着,你先来说说。”
李文运是一个戴着眼镜的五十岁左右中年男人,最近一个月为了适应熔炉高温,直接在厂里剃了光头,避免因为燎到头发而耽误研究。这会儿听到自己的名字,李文运推了推眼镜,“关于控温这块,我们对高炉下部的风口温度进行反复调试取样,从800℃开始,每50摄氏度为一个阶梯,试验到1500℃,因为时间的关系,现在掌握的最适宜温度区间是1000到1300摄氏度,如果还想再精确这个范围,除了需要时间以外,还要看这个原料供应这边。”
原料配比研究不出来,所谓的最适宜温度就永远是扯蛋。
潘鸿‘嗯’了一声,然后看向坐在林冉身边的高远见,“原料这块,远见说说吧。”
高远见和潘鸿同龄,两人都四十七八的年纪,上料配料系统一直是他在带人研究。
高远见:“关于上料这块,这七天我跟几个同事采样发现,冶炼一吨生铁大概需要2-4吨原料,不过因为中途一直在调试温度,所以无法得出铁矿石、焦炭、熔剂的各自占比。”
董志伟一直全神贯注在听每个人说的话,听到这句时,吐了一口气,这就是他和老胡、小潘三个人讨论时最担心的问题:时间不够,控温和原料配比两个问题想要同时进行研究,太难了。按照正常的研究顺序,是要保证其他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反复试验另一个数值,现在想要同时研究两个数值,难于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