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只是表面上的。
出了武学院的大门,曾经的各类成绩就成为你在军营的起步高度。是优秀到直接能从骑兵营的军曹百夫长起跳,还是做个步兵炮灰小伍长,你的教官,你的上官,对此都一清二楚。
水清浅从基础的兵种分类开始学,日后还有兵器、军规、测图、战术、筑城,甚至还有特别的暗号语言,这是步兵。如果要当水军,还有关于登舰、战舰种类,旗语这些分类课,还有骑兵种种……当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学,很多人决定方向之后,只选三四种课程,如果最后能学到专精一两种,就可以搏一个很好的前程。除了文化课,还有相关的操演、兵阵、骑射、武功把式……人的精力有限,如此一看,能选三四种课程,已经足够把时间排的满满当当。虽说你不好好学也没人管,但总有那么一天你会明白:自己选的路,跪着也得走完哪。
水清浅倒不会偷懒懈怠,他喜欢这些嘛。这只小飞天走得是另一个极端:第一次知道武学院这么丰富多彩(?)的课程的时候,好高骛远白日做梦的小情绪立时原地满血复活。就跟小时候非抱着元慕大腿哭着喊着要十八般兵器非得学个遍一样——他基础差,可想得美呀!别人学不了那么多是资质有限,自己看书过目不忘还能融会贯通,完全不是问题,感觉自己棒棒哒!五六年的武学生涯十八般兵器能行云流水耍个遍但依然制服不了只有一把刀的谢铭的这种历史教训,水清浅已经选择性遗忘了。
他最近在玩战史和测图,本来最开始是背地图来着,因为学完了兵种,明白各类兵力的长板短板和排兵布阵的差别,之后就选了地形地图,这些在水清浅看来都是基础知识,所谓知己知彼里的知己,天时地利里的地利,想要当将军,基本功要扎实。
结果学了还没半个月,水清浅发现大湖左岸的地图跟他印象中的不太一样,他去过,但记得不太清楚,本着他的习惯就去找书查去了。查了别的测图,还有县志,找坤舆录……在找书查书的时候,水清浅发现不同版本的测图、县志和坤舆都有不一样的记载,所以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唯一可以肯定是,地图肯定不准。
地图如此不靠谱,按着常理,这件事就该搁一搁,等朝廷专门派人查一下,反正背了也是错的。可就是找书的时候,水清浅还在武学院藏书楼里翻了战事纪。
行军打仗嘛,当然会有文书天天流水账似的记录军队里的一些情况,最后是输是赢,是小胜还是大败,待日后学者大咖整理形成战事战史,分析了原因,成为弘文馆里珍藏机密的资料,供日后战事参考战略规划。而流水账的原始资料就成为鸡肋,不能丢,又不指望有什么大用,就这么收录在武学院的藏书楼里,留下来了。所以,战事纪流水账里面,大到行军打仗安营扎寨,小到天气变化地势特点,详细琐碎的甚至一条小山溪都会准确写明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