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页(1 / 2)

剧本很好,但还是局限于背景。

    《白毛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

    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于无声处》

    呃,这个,还是算了……【囧/】

    《绝对信号》

    小剧场运动先锋1982年11月,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这次成功的实验演出,成为转型期中国自己的话剧先锋,并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剧作打破了传统戏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固定交流方式;还打乱了传统话剧“现在进行式”的“顺时序”时间结构套式。

    不得不说,当时的话剧都是在不断前行,不断创新中,堪称大发展时代。

    《暗恋桃花源》

    也是一部享誉亚洲的经典作品。

    1986年,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奠定了台湾戏剧家赖声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坊在戏剧界的地位。

    此后的四度复排更让该剧成为享誉亚洲的经典之作,而集编、导于一身的赖声川,也因此剧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华语剧坛不可或缺的重量级人物”。

    这个也确实有名气,在到这里之前,李旭升自己还考虑过是不是去看一场,只是可惜当时这个剧短期内并没有公开表演活动。

    所以很是遗憾……

    《倾城之恋》

    61年续写两个传奇入选“十大”的《倾城之恋》,指的是相隔61年时空的两个不同版本。

    张爱玲于1943年写成小说《倾城之恋》,翌年亲自将之改编为4幕8场的现代话剧,于12月16日由大中剧艺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戏院献演。

    那一版话剧由朱端均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罗兰演白流苏、舒适演范柳原、韦伟演徐太太、海涛演印度公主、端木兰心演四奶奶……

    皆为一时红星。

    61年后,香港话剧团献演《新倾城之恋》,导演毛俊辉延伸了原著戛然而止的结局……

    虽然很厉害,不过李旭升并没有去现场看过这个剧本的演出,倒不是不想去,只是演出地点太远了,就懒得去了。

    再说了,当时他连续接收了那么多知识的情况下,好像再去看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就懒得去了。

    还不如在家好好消化一下。

    当然,对于作者张爱玲,李旭升还是知道的,不过,他最熟知的一句话,还是那句,出名要趁早啊……

    也不用多说,毕竟咱们也不能做事后诸葛……当然,其实这句话更适用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