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山河剑 第172节(1 / 2)

社稷山河剑 退戈 2624 字 8个月前

倾风说:“去吧。我们需要钱。”

    白重景大声道:“我不靠他们也能挣钱!”

    倾风指着两侧的商铺说:“你随处去问问。寻常的活计,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恐怕也挣不到十两银子一个月。何况衣食住行还要钱,哪样都不便宜。外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又不全是两袖空空的流民,逃难来的多少有点家当。这里收的入城费,不过是先收容他们进来,得几夕安稳,榨空了他们身上的银钱,再找机会将他们赶出去。”

    白重景气势汹汹地冲进一旁的商铺,没一会儿垂头丧气地出来。

    他蹲在地上,神色萎靡,失望透顶,喃喃低语道:“怎么这样啊……”

    倾风在他身边叹息着说:“就是这么一团糟啊。”

    第194章 千峰似剑

    (“我的能耐,都在剑里。”)

    寡淡平常的日子里, 白重景老老实实去做了那位豪阀子弟的扈从。

    他年岁尚小,那位二公子还看不上他,不常带他出门, 只叫他先跟着院里的武师学本事,平日帮着打打杂、跑跑腿。

    院里有不少武者,性情大多蛮横霸道,白重景寄人篱下,少不得要弯腰屈节。

    比不上父亲在的时日,不过到底是较那些流亡漂泊的难民好上太多, 这口气白重景学会了咽下。之后与谁起了什么冲突,便都装傻充愣地一笑,只当是自己开心吃这闷亏。事后也不会与倾风哭诉。

    这个略显愚钝的少年,在跌进谷底的栖迟失意中,努力地用自己的双手爬出这条深不见底的山壑。

    倾风则在城里找了一些零散的活计,换取一些微薄的银两,每日得空便在市井陋巷中闲散踱步。或是背着她的木剑,坐到屋顶高处、树梢枝头,静看这座风雨飘摇中独自挺立的繁华都城。

    兴盛背面的艰辛, 与此处的雕栏玉砌一样不加遮掩。每走过一户其乐融融的家门,很快便能看见另一户凄惨破败的景象。

    就在一条临近城墙, 不足百丈的街道上。

    倾风见到了幼子饿死,鬓发一夜催白的儒生, 靠在墙上疯疯癫癫地哭笑, 用手指在空中写着换不来粮米的圣贤之言。

    见到仗义执言的豪侠被打折了腿骨, 跪在街巷中央受马蹄的践踏, 再狼狈不如野狗地离去, 身后背着把不能出鞘的刀剑。

    见到幼童拿着粮草与观音土充饥, 滑稽地抱拳与路人鞠躬行礼,却换不来边上几只畜生嚎叫转圈得到的打赏。

    倾风越看,越想,便觉得心中的那把剑越发的尖锐。

    这世道,终日晦暝,风雨比磐石更为坚硬,从万里凌霄打砸下来,什么钢筋铁骨都被削去,只剩下一具残破的骸骨。

    街上走的,全是沦亡了志气的行尸走肉。等着明日复明日,葬身于明日。不知该用什么药救。

    朝来暮去,天气黯淡,寒暑交替,难分冬夏。

    数不清具体是哪一日了,这挑不出半点好的破老天,又不安分地兴起一阵怒号的狂风,把自己掏出个洞,落下一场诡异的冷雨。

    倾风住在城内,有大妖与阵法的庇佑,都感觉屋顶上那片茅草顶要叫这邪风给掀走了。屋内湿湿嗒嗒,跟着下起雨瀑,浑浊的泥水直接漫过了床铺,将她逼到房梁上休息。

    缩着身子坐在横梁上的时候,倾风暗想,不知道聚集在城外的那群百姓,有没有沾到这座都城一星半点的光。

    疾风骤雨肆虐了足有一日,持续到深夜才肯收敛声势。

    夜半时分,靠近城墙的百姓,隐约听见了城外传来的悲泣声。与那呜咽风声的余音和调,高高低低地飘过高墙,袅袅不绝。

    翌日,天色微亮,水位退去,白重景受命跟着城中的兵卫一同出城,帮忙将遇害的尸体搬去远处掩埋,以免疫病传染。

    他背着铲子,穿着一身过于宽敞的旧衣服,透过散开的人群,看见了一群万念俱灰、眼神空洞的黎庶。

    这场昏天暗地的灾祸之下,孩童老弱几乎难以幸存。尸体横七竖八地铺了满地。好些没有被雨水与大风卷走的百姓,也熬不住这一整晚的寒意,日头一出,开始发起高烧。

    白重景看着四野都在呻吟哀嚎的灾民,怔怔出神,心如刀绞,周身被一股强烈如潮的恐惧所浸透,只能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边上一青年见他干杵着不动,推攘着他手臂提醒道:“喂,小子,听清了没?那些得病的,肯出钱的就给他们抓一把治风寒的药,没钱的得马上赶走,不能叫他们死在这地方,又给我们多添一笔麻烦。病得半死的就当病死的算。一律搬走,可别听他们求情。谁人敢死缠烂打,拿你手上锄头一敲了事,立威震慑,省得他们见你脸嫩,得寸进尺。听见了吗?”

    白重景身形随他动作晃了晃,只有双足钉在原地,不做动弹,仿佛一具失魂的躯壳,正活在一个很是抑郁的梦里。

    青年见状不再劝说,只是嘟囔了句:“小孩子,没见识,这就吓傻了。”

    部分幸存的百姓见城内大妖全然不怜惜他们死活,心灰意冷,被小兵们驱赶,便埋头收拾了行李准备离开。

    一姑娘打着哆嗦,脸被黄泥糊得看不清面容,随家人落魄往前时停了一步,怯生生地问边上男人道:“张大哥,你不走吗?”

    男人蹲在地上,闻言“啐”了一口,哂笑道:“能去哪里?哪里都是一个死字!我劝你们也别折腾了,少元山上的那一剑,断送的不止是龙脉的命,还有我们的命。我们这些人都是少元山的陪葬品!还没认清这事实吗?”

    年轻姑娘想劝说,被前面的父亲拉了一把,形销骨立的男子说:“我们去南面找狐主。”

    男人抹了把脸,怨憎道:“呵,省些功夫吧,我就是从那边来的。真信了传闻的什么九尾狐宅心仁厚,师承白泽?都不过是嘴上的仁义道德。白泽斩断龙脉,今朝祸起有九成在他!九尾狐紧闭门户,放任我等去死。真是一对好师徒。你们去了也是一样,区别不过是死在这里,还是死在路上。”

    众人遭逢变故,亲友接连罹难,自然心怀怨恨。时局危迫之下,这股怨气在辗转流离中无处宣泄,只能依靠迁怒来图个痛快。至于恩怨的根源究竟在谁,早已理不清了,也无人在意。悲愤中的一句胡言,听过就算。

    可这些话落在旁人耳朵里,偏偏就不是一个味道了。

    生在都城,没有目睹过家国破碎,更没有经历过孤舟漂泊的王孙贵胄们,听到这颇为“大逆不道”的咒骂,只觉是一群从烂泥坑里爬出来的臭虫,在不识天高地侮辱尊贵的大妖。

    纵然是借他们一百个胆子,这群连狐主一根毛发都比不上的丧家犬,也不该妄提狐主的大名,何况是以这等轻蔑的语气。

    该治大不敬的重罪!

    恰好当初那位二公子与他的几位朋友就站在城门口,负责督查灾后的琐碎杂务。

    为首少年转过脸,似笑非笑地望向说话的人。

    他身后的一位同伴已会意上前,扬起手中马鞭,狠狠教训起那个灾民,边打边骂:“你这贱民,也敢指摘先生与狐主的不是?光是从你嘴里说出这二位的名字,就是脏了他们的身份!你这粪坑里爬出来的蛆虫,我都城的门口肯借你三分地已是仁慈,不感念我妖族的大恩,竟还心生怨怼,挑动民怨,干脆今日打杀了你,免得来日养痈成患!”

    马鞭被他用上了内力,一抽下去,血肉外翻,深可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