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选拔,选的对象是没有官职在身的士子,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至于为什么只选拔士族子弟,而不是像后世一样,只要身家清白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因为这是东汉,士庶不通婚,良贱不通婚的东汉!郭嘉自问没有能力一个人挑战整个时代。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先调整一下汉律中的选官制度,增加一项,其他的,以后再慢慢改变,当然,郭嘉只想尽可能的发展生产力,提升物质水平,丰富精神世界,让生活更美好。并不是要搞什么脱离时代的改革。
哪怕是这样,也遭到士族的领军人物、荀彧的强烈反对。
荀彧的门第首先就不容许他支持这种跳过世家大族,直接选拔人才的新制度。而他对汉室的忠心,促使他维护大汉的律法,包括汉律中的选官制度,坚持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为辅,把品德作为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
所以,尽管荀彧认为“考试”的内容挺全面,这样确实有助于选拔实用的人才,但他依然非常严肃地要求郭嘉销毁文书。这东西一旦递到曹操的手中,要是没被采纳还好,万一被采纳了,郭嘉势必成为世家大族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那种。
郭嘉当然知道,要办成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但察举制选□□的人才,除去少数像荀彧、荀攸那样的能人,大多数人都有很严重的问题,或者品德高尚,但不会做事,或是只会高谈阔论,不理庶务。或者就是投胎技术好,做官一无是处,或者举秀才,不知书……
要不是一大半官吏都是废材,派不上一点用场,上回出征,他和戏璕至于忙成狗?就比如张榜安民之类的事,那些投降的官吏就只会在一边看着,能帮上忙的没几个。
荀彧面容端肃:“郭奉孝!你不知道商鞅是什么下场吗?”
自古变法之人,没一个善终的,郭嘉无所谓地说:“旧的制度出现问题,天下大乱,总要有人第一个提出改变,要是真的不得善终,文若,记得岁岁年年,来拜祭故人,在坟头浇一壶酒就行,我不挑。”
他和荀彧有个别政见不合,但以前读书的时候,不会这么明显。
像现在这般情形,大概、也许、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冷战?不过荀彧这人一看就不擅长冷战,除了不说话,不看他,一切如常。
郭嘉决定主动结束这场冷战,他宽衣解带,换上轻薄柔软的浴衣,下了两层石阶,站在浅水中踢一下水,朝着荀彧勾了勾手指,拖长声音:“文若~”
荀彧应声而来,半个身子浮出水面,“奉孝一定要留着那封文书,就把彧的姓名也附上。”阻止不了郭嘉,就和他一起。
“别啊,我摸着石头过河,你就留在岸上观望,没准还能在关键时刻,捞我一把。”郭嘉眨眼,飞速地俯下身,掬起一捧泉水,泼洒了荀彧一脸,得意地猖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