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寻玉下朝回来,脸色极为难看。他气愤地说起,那礼部闵尚书果然如若虚所料,回禀提前封号之事确实有违礼制,明元皇帝十分不悦,却也无可奈何。介山听着听着,便已经微笑起来。寻玉不解,问师父如何在笑,介山说道,“王爷不用担心,这件事我已有了解决之计,就放心交给我吧。王爷这段时间忙于差事,未曾入宫去探望安平公主,今天下午不如进宫去看看小公主吧。”
寻玉很好奇师父要用什么法子,介山却卖着关子不说。他确实也很久没去看妹妹了,当下即准备入宫。泰管家带着几个仆人,捧了一些礼品过来。若虚跟在后面,“听闻平日里公主一直是杨淑妃在帮忙照料,王爷今日进宫,不妨给淑妃娘娘带些礼品。”寻玉一拍手,“是了,我好几次想着这事,却又给忘了。还是若虚你想得周到。“若虚在旁只是束手微笑。
寻玉刚要走出门去,忽地回过头和若虚说,“最近淇心姑娘一直闭门不见客,我有些担心,能否帮我去看看她?”若虚答应了下来,寻玉方才离开,泰管家等托着礼物跟在后面。若虚望着他的背影,微微出神。这位皇子,温情而脆弱,他真的能担负起介山的厚望吗?他想起有过一面之缘的太子,比起寻玉来,其实太子更有帝王之相,只是遇上了明元皇帝这样强势的君主。未来之事,不知会如何。
回得屋中,只听介山说,“我们出门吧。”若虚点点头,介山并没有说会去哪里,但他猜应该是与安平公主的事情有关。刚来到院子里,只见王府副总管来顺迎面走了过来,“禀师爷,马车已经备好了。”介山点了点头,“来总管辛苦了。”自从介山将寻玉从生死边缘救回,明元皇帝曾下令要赐他官爵,介山婉拒了,仍是留在王府陪伴寻玉,王府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才是府中真正的总管。
两人乘坐车马从莒王府出来,介山吩咐车夫走离王府最近的玄武门出城。不一会,马车便已驰骋在宽阔的大道上了。如今冉国政治开明,各地间的通商贸易很频繁,而都城长郅则是繁华聚集之地,天南地北有志的商人名士都想要到京城闯一闯。长郅附近多山岭,之前盗贼强人出没抢劫钱财之事屡见不鲜,很多旅人为财或名而来,最后却命丧于此。朝廷于是斥重资兴修了几条主要的进京大道,十里一驿站,派官兵来回巡逻,不法之事逐渐销声匿迹了。这也是明元治下常被称颂的一桩政绩。
眼下他们乘坐的马车在这条大道上奔驰了好一段时间,路旁忽然出现了一条小路,“好了,从这下大路吧。”介山吩咐车夫。马儿在土路上走得比大路慢了许多,七拐八绕地,前面忽然出现了炊烟。原来是个小村庄。若虚现满心疑惑,不知道师父究竟要去哪里。到了村子前,介山让车夫拴了马,并告诉他可以在这里吃点东西打个盹,便携若虚走开了。两人穿过村子,开始往山上走,原来这小村庄就在山脚下。
一路上奇花异草,岩洞石刻,上面有不少各朝各代的名人墨迹,介山常停下来为若虚讲解,似今天出来便是游山玩水,别无安排。若虚忍不住了,问道“师父,我们这是要去哪儿呀?”介山笑道,“不去哪儿,就只是带你来看看这九华山。”“啊,这就是九华山?”若虚满心激动,京郊的九华山历来就是读书人的圣地,山上的法源寺前的十二状元柱是寒窗学子心中的无上荣光。若虚没有想到自己今天毫不知情之下来到了这里,一时间心潮澎湃。
九华山上的法源寺出门已久。很久之前,某朝某代曾经有一个落魄书生进京赶考,因为没有钱住在京城里,便借了寺中的一间破房来住。后来那名书生金榜题名状元郞,这件事情传出来后,来赶考的读书人争相来这里烧香,祈求功名。后来名气太大,朝廷得知了此事后,特批法源寺立了十二根状元柱,只要是当年殿试题名三甲的,就将名字刻在柱子上供万世纪念。
没过多久,法源寺的山门已出现在眼前。两人再爬了一个多时辰,名誉中原的法源寺就已出现在眼前了。和它的名望相比,这座寺庙实际上要小许多。若虚心情激动,步子迈得也快,眼看就要跟着那些香客往寺里扎。介山赶紧一把拉住他,“我们走另外一个门。”
与介山一同见了住持之后,若虚独自一人去看了那十二根汉白玉石柱。上面的名字从前朝开始,已是刻满了六根柱子。剩下的一半留白,又将留给何人去书写。若虚自己终究是与这样一条正途无缘了,不由得有些伤感。而想到师父和住持的谈话,想到这段时间遍历的一桩桩事情,心中又生发出豪情。能不能入状元柱又何妨,自己在做之事,也许会改变这个王朝的历史,影响子孙万代。真的英雄男儿,又岂是追求千古留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