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页(1 / 2)

表哥万福 犹似 1000 字 8个月前

她之前倒是没算这笔账。

    黄文献点头:“旱灾是灾难,也是机遇,借着“国策”,大肆发展蚕业,与蚕业相关的丝、织、印、染、裁、绣等等,几乎能带动整个北境,柞蚕丝是军需,需求量大,丝绸可以远销海外各国,取换他国的特色物品,及食粮、香料、药材等等。”

    虞幼窈注意到,黄文献是主张将大周朝的丝绸远销他国,换取他国资源,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大肆发展养蚕,导致粮产降低,物资缺乏的境况。

    也杜绝了北境过度商化,导致商比民贵,民比商贱,商人反过来欺压百姓,生产力降低,粮产降低。

    确实是深谋远虑。

    她之前忧心的问题,也都考虑进去了。

    黄文献又道:“番薯产量高,也贱活,少许的田地,就能收获大量的粮食,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蚕业,大有可为。”

    若韶懿郡主没能种出番薯,那么北境首先保证的是粮产,但北境地广人稀,粮食产量低,就需要调动大部分人去耕种,以保证出产的粮食,能养活当地的百姓,甚至是军需,就没有人手去养蚕了,发展商业了。

    说白了,北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番薯的基础上。

    包括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推行国策,甚至是后来与士绅们交锋,番薯都是幽军无往不利的底气。

    黄文献这一席话,是拢括了北境未来的发展趋势。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照你的意思,辽东一带若要引进外来商贾,要优先和丝绸、粮产相关的行当?”

    外来商贾,多是冲着她和殷怀玺来的,不少商贾带了大批物资过来与官府接洽,甚至还通过官府,给她和殷怀玺送了“孝敬”,朝廷颁发了国策,大批的物资涌向了北境,官府不敢擅作主张,需要她和殷怀玺来周全。

    但北境发展未明,商贾们的示好还需谨慎处之。

    白占好处的事,她和殷怀玺都做不出来。

    第823章 弊患

    黄文献道:“是也不是,人口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北境人口增多,各种物资消耗也会增多,对商人来说,这就是商机。”

    他顿了一下话,又说:“北境有两条向外输出的商道,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这其中的庞大利润,令各地的商人更是削尖了脑袋,赌上了身家,也想掺合一脚,引进财力雄厚、渠道广的商贾,也很有必要,这是牵制、甚至是削弱士绅的大好机会。”

    敢掺合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生意人,本身就已经备具了和士绅相争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