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尚书见她的口风似乎松了松,便更进一步,道:娘娘,水至清,则无鱼啊。
董灵鹫支颔思索了一会儿,忽然问他:尚书最初寒窗苦读的时候,就是为了金银权势吗?还是说天下的读书人皆如此,嘴上说为了苍生、为了圣贤,为了天下太平,为了一片文心,可到了官场里面,一年两年或许不会变,可五年十年,最后就会变成为了金银、为了官位、为了更大的职权?
徐尚书刚要作答,突然发觉董灵鹫正十分认真、目光幽然地望着他,他脊背一寒,如同福至心灵一般下意识道:不是!
董灵鹫道:可据我所见,如方才之言的官员之数,占到□□成。
仍有剩下的一两成不同。徐尚书竟然为这少数人、他曾经认为冥顽不知变通的少数人开始据理力争,生怕董灵鹫的脸上出现失望的神色,请太后娘娘明鉴,只是如我等大多数人,未能做到而已,实是惭愧之至。
他有一种十分诡异微妙的预感:如果让董灵鹫对这个官僚作风和官僚体系失望的话,她是不惮于用最冷酷残暴的办法去改革的,甚至杀去一些在众人眼中只是犯了点小错的官员,恐怕也在所不惜。
太后娘娘并不残酷昏庸,这是朝臣的共识。但正是因为她不昏庸,却手腕狠辣,她不残酷,却心肠冷硬,她待人和睦温柔,常常面带微笑,才让她的醒悟和变革显得如此令人恐惧。
在某种程度上,徐瑾不是在害怕自己的未来。他是害怕当农夫发现种下的作物产量不够时,干脆连根拔起、换掉种子谁都不知道董太后会不会这么做。
但谁也都不敢说她一定做不出来。
作为当前官僚体系和结构的剥削者、受益者,哪怕徐尚书已经以辞去官位作为交换和试探,都不免为之深深忧虑。
董灵鹫终于掀开奏折,慢慢地看他写得字,边看边轻声问:大殷给百官的俸禄,是不是太低了?
徐尚书道:熙宁故年时,确实有限。但陛下登基继位后,元年、二年、官员的月俸从不拖欠、数额充足。即便是八品小吏,养活家族人口,做到岁晏有余粮,还是不难的。
只是人之贪欲无穷。
娘娘明鉴,正是如此。
国朝虽已将礼乐规矩重新整理教授,但还是无法制止暗中逾矩攀比之心。她道,难道人的善与恶都是有限的,善用光了,就一定会为恶?徐尚书是如此吗?
老臣一时差错,愧不能当。
董灵鹫笑了一声,不仅不相信他口中的话,且连他文章里的句读都不信。她将里面的长篇大论粗略看了看,掠过了一些纯粹吹捧的言语,将奏折抬起,放到案边的灯烛一侧。
烛火的火舌舔上文章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