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会允准你辞官。”
乾隆开门见山,就直接说出了他的决定,“和珅,当年朕在咸安宫听你所言,朕就觉得,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官。是有能力的,能为大清所用的好官。这样的人,朕这么些年,见过的也不过几个而已。”
“哪怕事到如今,朕依旧坚信,你不做官太可惜了。你应当做官,应当像刘延清那样,名垂青史,令朕永念。”
刘延清,就是刘统勋。
“便是英廉吴省钦他们到朕这里来为你说项,朕也是同他们这样说的。”
事到如今,和珅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了。
他坦诚道:“皇上,奴才当年说,想要做个笔帖式,然后进六部办差,之后慢慢做官,一点点做到地方大员。奴才不是不愿意为京官,奴才是想着,能为大清做一点实事。奴才是知道自己这个性子的,恐怕会违逆皇上心意。因此不敢随侍皇上身边。”
“在奴才心中,维护官场风气,朝野内外海晏河清,比侍候皇上重要。”
“奴才这些年,努力让自己做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到如今却发现,越发的力不从心了。奴才不敢忤逆皇上,也不愿违背自己本心,如今坦言,是望皇上怜悯,奴才辞官是心之所愿。若再继续,只怕皇上不喜,奴才就当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乾隆不由苦笑:“朕亲自挑选的人,如今倒在朕跟前说为难。难道朕统治大清数十年,在皇祖身边长了几年,朕难道要做祸害大清的人么?”
这话太重了,乾隆能说,和珅不敢说,和珅连忙说不敢。
“罢了。朕这些时日已反思许多,你也没什么不敢说的,你的心思,朕已了解了。”
乾隆这些时日忧思过重,人都憔悴了,也是头一回觉着身上的枷锁太重了。他原本是个自负的人,这些年享乐太多,早已失去了年轻时的谨慎小心,若没有和珅这么一次次的反叛不配合,他可能就这么一直自负下去了。
可和珅这么一次次的重击敲打,将他自己将庆桂明亮之流加注在他身上的厚厚的壳子全都给击碎了,让乾隆深刻的认识到了如今的现状。
可认识归认识到了,想要改变,甚至有那么一点点转变的念头,乾隆都觉得难,觉得力不从心。
而他在和珅的面前,也没有掩饰这些力不从心。
乾隆意识到,他还是需要和珅的,甚至比他想象中更需要和珅。
现如今的大清,也需要和珅。
年老的帝王头一次认识到,他所认定的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的大清,好像真的是有些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