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朝局如何变幻,倘若忽略这个执掌生杀大权的老头儿,那一切谋算与预测,便都是水中捞月、雾里探花。
帝王之术,即是制衡之术。站在老皇帝的角度上,自然是希望维持住西北与东北两方的平衡的,哪一边比另一边高了或是低了,都是要不得的。
杨国忠升任丞相后,就变成了皇帝制衡安禄山的棋。他背后有哥舒翰的西北军团支持着,是准能把安禄山压死的。但压得太死了,也不行。明皇将朔方、河东节度使的任命,交给安禄山一方,便是对杨国忠的制衡。
只是他怕是没想到,安禄山这厮,居然敢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公然造反了。老皇帝知道这消息时会是什么表情?李慕云想不到,但他着实想看看,自己这个偏听偏信的爷爷,究竟要如何收场。
李慕云起先便猜测,皇帝一定会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大力任用来自西北系的将领,压制东北方。而事实也是如此。明皇先是启用了当时正在京中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与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这二人潼关被斩之后,明皇又直接任用了西北军中最为核心的人物——哥舒翰。甚至不顾他已经因风疾(半身瘫痪)病废在家,都要将他赶到战场上来。
西北军必然会受到重视,这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
李慕云觉得,只要自己能搭上西北军这艘乘风直上的大船,那么在朝中觅得栖身之地,便不只再是空想。
但现实中,仍有一大难题摆在李慕云面前。
那便是立场不明的肃王。
倘若李慕云直接向哥舒翰报出自己肃王世子的身份,那这大船,他可能就乘不上了。他必须得在哥舒翰面前将自己的立场与父亲完全撇清了,否则未来的一切,就仍只是空想。
第50章 对头
潼关地势险要,北临大河,南踞山腰,自古便是紧扼关内诸郡之要冲所在。武后朝时,朝廷在潼关设潼津县,以加强对潼关的掌控。
如今驻守潼关的唐军,就驻扎在这依山傍水的潼津县中。军中大多数人,都是在当地临时募来的农民,这些人没有实战经验,挥起锄头来,比挥刀还有力气。可以想见,这样的一支军队,纵然将领的指挥再高明,论实力,也是比不上安禄山手下征战多年的东北边兵的。
但好在去年年末,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将军出征潼关时,还从京城带出了一支规模不大的临时部队。这只部队虽然也是临时拼凑出的,但组成这支部队的成员,却不是平日里安享太平的农民,而是散落在长安各处的边兵。
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而逗留长安的边兵,在朝廷的紧急动员下加入了两位西北大将组建的临时部队,而随着潼关驻军的人数日益增长,他们也成了潼关驻军中的中流砥柱。一个个按照原来的军衔,连升几级,小兵成了队长,队长成了旅帅,在这支体量巨大的万人军团中,承担起了训练新兵的重任。
如今老将哥舒翰进驻潼关,关内屯兵的数量已经接近二十万。这个体量相对于一向主张精兵强将的西北系将领,已然是个庞大的数字,倘若有二十万西北边兵,就是灭去西域一国,也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