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让人培养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能够看懂大秦帝国的公文。
话又说回来,大秦帝国的公文早就改革了。
以前由于使用的竹简的缘故,为了节省竹简的开支,公文也是用的文言文。
只是自从全国扫盲之后,文言文就不是主流了。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够看懂公文写的是什么,秦始皇带头使用大白话。
不得不承认,这么多年过去后,大白话早已经深入人心。
大秦帝国的公文先不提,先说说家的出版书籍。
家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套标点符号,配合着大白话形成了出版的特殊风格。
不说里面的内容怎么样,只说这样的风格让普通人也能够看得懂。
再加上家的故事多种多样,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学子们在了解到这一点后,准备改革。
不说变成家那样的通俗易懂,总之是要让普通人能够看得懂。
打个比方。
比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求问,这是什么意思?普通人能够明白吗?
不用问也知道,普通人是不明白的。
所以要有人把这句话的意思标注出来,让普通人也能够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些学子们说不上是胆大包天之辈,可是也是一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
于是他们自己给了注释,并且请人帮忙出版。
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家的学说。
或许这样做是真的有好处吧!不少人渐渐关注于诸子百家。
当诸子百家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的时候,矛盾也开始了。
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学子们的注释,难道就是标准答案吗?
无数人不服气,给出了属于自己的注释。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注释泛滥成灾。
老百姓们只觉得头晕乎乎的,完全不知道该买哪一本。
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分不清对错。
由于注释的缘故,短短时间内,不少诸子百家内部开始争斗起来,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内斗。
比如说儒家,各种各样的流派数不胜数。
一个短短的句子,也能够相互斗的明火执仗。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短短的一句话,明面上就有六个观点。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二: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