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大宋三大假象之二苏轼要发达(1 / 2)

皇帝称李逵是:“义士!”

更多的是一种钦佩,这种把自己往死里折腾的本事,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出来的,更不可能是士大夫能做得出来的。

满朝文武,任何一个都没办法做到李逵这样的程度。

丢掉官职,跑到西夏去搞内部分裂。

且不说成功不成功如何。

就影响力来说,绝对要比任何一场大宋对西夏的战役都要来的惊心动魄,同时也收获更大。只要西夏局势动荡,对于大宋来说,将是无与伦比的天赐良机。这个机会要是不把握了,赵煦肯定会后悔终生。

但想要抓住机会是一回事。

怎么抓住是另外一回事。

按照苏辙、李逵等人的筹谋,大宋要做出的反应很简单,西夏不想打仗的时候,逼着西夏打一场。大打一场。

不奢望攻入西夏腹地,只要将西夏的大军拖在两国实际控制线,就足够了。

而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李逵创造条件。可和大臣商议的时候,就出现了变数。章惇首先提议:“官家,鄜延路宣抚使吕惠卿,对战事毫无经验,是否选拔贤能,且熟悉西北战略的大臣去主持鄜延路的政务?”

这个提议,对李清臣过来说,也很容易接受,开口道:“臣附议!”

“臣亦附议!”苏辙算是主角之一,这次大宋和西夏的较量,肯定不可能绕不过去他。谁让苏门出了个李逵,这厮好好的通判不当,却神跑到了西夏去当探子。这是把命放在裤腰带上,豁出去了。

尤其苏辙这时候还在西北,要说李逵和苏辙没有一点商量,谁也不相信。

看看人家的门生,为了师门,当当进士说当死士,就当死士。这种羡慕,就连章惇和李清臣都嫉妒的返酸水。因为别说他们的门生故吏,就算是自己家的亲儿子,让他们跑去西夏当探子,估计也不乐意。仅凭着一点,苏门在皇帝的心目之中,地位就要往上涨不少。以后想要动苏辙就更难了。

赵煦虽然没有从老前辈三叔公哪里讨要到良策,但自己也琢磨了一两天,觉得西夏内乱的机会不管成不成,都要抓住。

就算是李逵在西夏搞的内乱失败了,但对于大宋来说,也不过是陈兵边塞,毫无损失。

可万一要是成功了呢?

可章惇?为何一开口就要将吕惠卿赶走?

赵煦就不明白了,这个吕惠卿是如何不受你们的待见?非要处处提防他。

小心眼的章惇,这会真的不是小心眼,而是怕吕惠卿坏事。吕惠卿有能力,有手段,重要的是人品很不好。

背叛信仰,这在士大夫眼中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吕惠卿不仅仅是背叛了信仰,还挑战了官场的底线,将自己的恩主妄图踩在脚下。这个人就是王安石,而王安石是变法派的领袖,这等于是将变法派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要是让吕惠卿得了军功,再让他网罗上一批人,连章惇都有点担心,吕惠卿来到朝堂之后,他的手段能用出来多少。

人都是私心的,吕惠卿在利用人的私心上,手段堪称大家,高出他们这帮人一大截。就算是网罗的都是小人,也是一群有战斗力的小人。而且,随着战争的升级,皇帝肯定会越来越重视,吕惠卿继续在鄜延路担任军政主官,很容易攀附皇帝。

章惇等人都不敢让这个祸害有接近皇帝的机会。

赵煦没考虑到这么深,反而觉得章惇有点小题大做,但他没有反驳,反而问道:“章卿,又要熟悉很鄜延路,熟悉西北,同时又有对边军熟悉的背景,还能和李逵配合起来,这样的人不好找吧?”

“范纯粹倒是可以!”

大殿内,安焘开口了,这位大佬能抗过元祐拨乱期,在绍圣年也没有倒下,自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讲真话。

可真话有时候是最伤人的话。

章惇闻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范纯粹是他立主贬谪的官员,说他合适去鄜延路上任,岂不是打他的脸? 李清臣暗暗对安焘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这兄弟,给力啊!

安焘的官职算起来是枢密院副手,处理行政事务的同知枢密事,还是枢密学士。在朝堂上,没有学士身份的官职,都是后娘养的,根本就没他们说话的份。安焘的话很有分量,至少表明了枢密院的态度。换人可以,但不能换你们的人。

他还是朝堂上少数的中间派,既不参加变法派,还不参加保守派,但他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过党争之祸,是个有卓越眼界的官员。之所以要让章惇难堪,太简单了,他和章惇不和。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李清臣和安焘好的就像是穿一条裤子似的。

这才是章惇头痛的地方,这厮头铁,可皇帝也知道,这样的人不会徇私舞弊。安焘举荐的人没有问题,连章惇也认可范纯粹的能力。

章惇摆着脸子,恶狠狠地对视安焘,一字一句道:“范纯粹不合适。”

“敢问章相,为何不合适?范纯粹在西北履历数职,知数州,还有知延州的经历,可以说是朝堂上最适合出人鄜延路宣抚使的人选了,此人不可,本官可想不出有谁比他更适合的人选。”

安焘可不是怕事的人,他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可一点都不比章惇少。别人怕章惇,他安焘可不怕。再说了,安焘可不认为章惇能搞倒自己,既然无后顾之忧,怼上去,准没错。

章惇颇为狼狈地看向了皇帝,心一横,道:“陛下刚夺了范纯粹的差遣,去了他直学士的加衔,不日将去金州上任。朝令夕改,会让朝堂和陛下的威信受损。”

金州也就是浙江路南端,靠近福建路。这是个遍地山沟沟的偏远地方,去金州当官,肯定是被贬官了。

皇帝赵煦惊呆了,大臣们吵架他虽然烦,可已经亲政一年了,他都快习惯了。

可是堂堂宰相甩锅,还甩在自己脑袋上,这是头一次。

范纯粹被贬谪,不是你章惇要求的吗?朕不过是画个圈的事,搞的所有的罪过都是朕的了,还有没有天理?

赵煦很不忿,可又没办法,至少章惇说的话之中,有一句是对的。

朝令夕改,会让朝堂和皇帝的威信受损。

章惇见皇帝赵煦又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状态之中,顿时明悟,皇帝这是对自己不满啊!可打脸的事,皇帝不能做,难道他找个宰相就能做吗?

由于良久,章惇踅摸道:“陛下,此中谋划,关键是李逵。找个和李逵相熟,且对西北熟悉的重臣是一样的。不见得一定要让范纯粹去鄜延路。臣以为,退隐的直学士苏轼就可以。李逵曾经在苏轼门下求学多年,他们之间必有默契。臣以为,苏轼为鄜延路宣抚使,徙龙图阁学士,坐镇延安府,必然能让李逵无后顾之忧。”

章惇和苏轼的仇恨,在李逵的斡旋下,且在苏轼写信认错之后,算是化解了。章惇已经不恨苏轼了,但关系也回不到从前。在关键时候,觉得苏轼或许能帮他顶雷。决定厚道地推荐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