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船家和纤夫,人们在风浪中搏击,就难免与风险并存。闽南有句俗话,叫“走船跑马,没三分命”为什么呢?因为走船和跑马的人,都是十分危险的活儿,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命搭上。所以,因为先人曾经有过耳闻目睹,便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敬畏之心,每一次出航之前,都得祈求妈祖,保估他们一路平安。
所以老一辈人常说,这鼎诚村的妈祖宫,是船家和纤夫带来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立庙供奉的。
3。
那么,妈祖娘娘又是一位什么样的神仙呢?她是海神,是水神!
远在宋朝年间,湄洲岛出了一位好姑娘叫林默娘。她从小便有仁慈之心,特别喜欢帮助别人。长大之后,更是时常救助海上遇险遇难的渔夫船员。她的雷锋精神,得到远近乡民的尊重,说她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神仙。
仙从天上而来,肯定要回到天上去。有一天,年轻的林默娘在一起海上救授时,壮烈牺牲了。当地村民为缅怀她舍己救人的精神,便为她立庙装金。
后来,她的英雄事迹传到了朝廷,连皇帝老爷也感动了。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封她为“上天娘娘”从此,林默娘从民间走向官方,更是声名远扬了。渔夫船员每次出海航行之前,都会想起她,都会到她的庙前去诉求庇护。
史至明朝时,妈祖娘娘保佑船民的名声,就更响更旺了。因此,经常在外走船跑海的水手,都会把妈祖娘娘的金身,带在身上,也带到了梅山鼎诚村的村内,在此建造一座“鼎诚村妈祖宫”以庇佑晋江东溪上下往来的水手和纤夫。
4。
那一天,我在鼎诚妈祖宫前,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告诉我: 四、五百年以来,鼎诚村妈祖宫由小庙变成现在的大庙,期间经历了许多风雨。一代一代下来,虽然几经修楫,但其间的妈祖金身,却依然保存完好,足见妈祖娘娘在当地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远不说古代运输主要以水路为主,就算到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从德化、永春上下的物资,都是靠水路完成的。作为东溪上游最繁荣的古渡口,鼎诚村对外的交通,更是以水运为主。从南安到永春、德化,再从南安到泉州的大部分物资,都要靠东溪运送出去。当时,这里设立了一个航运社,在妈祖庙的附近,这个繁忙的渡口村,叫内村渡口。
从永春到南安,一路下来,东溪的水道虽然不长,但河弯较多,潭水较深,跑船落水者难计其数。并且,由于当时没有水利建设,洪峰时,常常发生水灾,在科学不发达的昨天,人们心中的诉求,就是神仙的庇护。因此,妈祖庙的产生,更是自然而然了。
鼎诚村村内渡口在解放初,是一个拥有30多条河船,100多个青壮水手的村庄。据老者说,在当时,他们要将永春的木材、农副产品拉到泉州去卖;回来的时候,再装上水泥、煤炭、食盐以及各种生活用品。虽然跑船比较危险,但相对于种田人家,靠这种生意收入,还是比较丰厚的。有了钱,冒上一点风险,那是值得的。
我问老人家,从永春到泉州,一趟水路要花多少时间?如果从泉州往永春呢?
老人告诉我说:“天气晴好时,一般早上7点多钟从永春银凤桥出发,顺风顺水的话,下午3点多就可以到泉州了。回来的时候,”老人笑了笑说:“从泉州到洪濑这段水路,江宽水平,划桨摇橹还算轻松。可到了洪濑之后,由于水势较急,河弯太多,一路往上要拉着船走。要说时间嘛,船轻水平,也得一整天的工夫;若是船重了,一路上装货、缷货耽搁了,那可要费上好一番辛苦的,二天的时间都得走。”
老人又说:“我们一路上叫着号子,一起发力。那拉纤的号子,一传就是几里!”听老人讲古,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幅纤夫拉船的画面,他们弓着身子,低着头,喊着号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行走,一路上齐心协力,不分你我
后记
在梅山鼎诚村里,多住着刘姓人家,据老人讲,最早时他们是从码头的刘林村分流出来的。原来芦川的刘氏,始于帝尧,立于彭城,后为高祖刘邦之后。唐末之时,他们随王审知流亡入闽;到了明朝时期,纷纷涌入泉州,最后迁至南安定居。
其中,有一部分入住东田,另一部分入住码头。而鼎诚村的刘氏人家,则多是从码头的刘林村,分流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