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两世 第563节(2 / 2)

不是,你拿出来也是给罗子律添资本,你没得到什么好处啊。

那倒不能这么说,比如范温雅一来就能买到八百亩好地,就是因为罗子律当了官的原因。

罗子律官越大,范温雅能得的实惠也越大。

只要这家伙不违背协议,有契约精神,范温雅愿意和他合作下去。

秦管事去盘点那八百亩地,最后盘下来多了一百亩,他回来告诉范温雅,范温雅摇头轻笑,“算了,拿了就拿了吧,不拿人家许是不安心。”

待范温雅笑纳了这‘八百亩’地,何县丞等乡绅也就放了心,这些地不值多少钱,但这是新父母官的表态。

他不是那种丁是丁卯是卯的人,大家就有了合作基础。

他们根本不知道罗子律也不知道范温雅多收了多少地,范温雅只告诉他自己买了些地,以后粮食就不用急了。

罗子律点头说知道了。

他还未上任,又有王先生和冯华在一边看着,他对这两人也没有完全放心,自然不敢伸手。

而其他人已经默认新县令收东西是让夫人出面的,真是个美妙的误会。 铜县吏治尚算清明,其实现如今的县令能做的都不多,乡绅大地主才是这里正真的主人,他们代为管理一切。

县令做的就是把该收的税收上来,治下的人口数量维持住,督促耕种收获事宜,处理治下的案子,不让治下有流民乱民出现,然后就是宣传礼教,让治下读书人多一些。

大体就是这些工作,但县令不可能亲力亲为,所以具体实施都是靠下属去办的,下属基本都是地头蛇,干这些活都干老了。

只要县令不出幺蛾子,他们也能上下都糊弄住。

了解自己治下的情况,基本就看账本册簿,比如田地人口,县令不可能自己去量去数,看的只能是鱼鳞册和黄册,没这两个册,县令就是睁眼瞎。

果真想要彻底了解自己治下的情况,这个县令得身体壮实,带着人一处处村落去查看才行,但这也要本地人带领,要不然你路都不认得。

很多县令三年官当下来,可能连县城都没出去过。

只要不出大差错,三年过后,考评中上,基本就能升官,或是换地方继续当父母官,累死累活干嘛呢?

第441章

三弄三十一

范温雅了解了县令的作用,然后就知道这种治理手段不能说全是弊端,就目前这个时代来讲,这个管理手段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海外有些国家此刻差不多还在茹毛饮血呢。

单就种地来讲,这里的百姓很早就学会地垄种地法,作物都是一排排的,别小看这一点,其他国家还是随手抛洒种子,然后看天收成,轮流耕种。

这里的产出已经达到一比二十或是更多,同时期那些国家,产出好像是一比二到四左右,少的可怜。

再过几百年,这里仍然如此,而海外那些国家因为地里的产出太少,他们也并不在意这少的可怜的收成,于是就开始了劫掠。

闲话少叙,范温雅基本知道罗子律如果没有她的帮助,他想升官只能一步步熬资历,可能过个十年二十年,他也能当上一个四品官,还得是地方上的四品,京官就别想了。

其实这样也不错。

范温雅也能安安稳稳一辈子。

天气开始变冷,罗子律倒是整天泡在衙门里,他想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

王秀才和冯华也在和其他师爷接触,了解以后自己要做什么。

范温雅也在了解罗子律的收入来源。

如今的朝代叫泰朝,范温雅结合这些年看到的,觉得这个泰朝类似宋末明初,这里没有经历过外族统治,也就是没有类似元这个朝代。

如今的官员俸禄还是不错的,罗子律这个县令,一年有银三百两左右,还有别的福利,冰敬炭敬一应俱全,车马费服装费,住房补贴,还有粮食和布匹之类,免徭役,还有职分田,合在一起,罗子律一年合起来有莫约一千银的收入,这些都是明面上的。

非常不错了,如今乡下老百姓一年不过十两八两的花费,所以人人都削尖了头要当官。

这些钱若是一个人花,那肯定滋润的不行,但这不可能,肯定要养家小,再雇一些仆从下人车马,便是师爷等人的花费也是县令自己支付的。

这么一算,罗子律的收入得全贴进去,多半还不够。

所以额外收入和灰色收入就应运而生,很多名目范温雅听都没听过。

那是不是都是从老百姓身上刮的?

本质上确实如此,但地主乡绅一般不会竭泽而渔,就是不会把本地百姓赶尽杀绝,百姓没了,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收入。

地主乡绅们做的就是把百姓牢牢掌握在手里,捆绑在他们的田地上,只要你辛勤劳作,肯定不会让你饿死。

但你想多攒点钱改善生活,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生老病死娶妻生子,这些事是人都躲不了,然后老百姓遇着了,基本上就能把辛苦攒下的钱全花光,可能还要举债。

债务多也没关系,不会要你的命,你们全家只要老老实实干活就成,若家里还有容貌出众的女娘,那也能抵一些债务。

别觉着佃户们会不答应,其实答应的人不要太多,只是自家没这福气罢了。

地主乡绅每年派管事去村里盘账,就是让农人们签下更多的契约,只要你老老实实的,这些欠账不会追着你讨,有那大善人主家,还会勾消一些欠债,让农人们感恩戴德。

其实这些债不勾销,也没人还的起,欠了十屁股,就算还掉九屁股,还有一屁股债,取不取消都无所谓

这种冷酷中透着温情的管理方法,就让老百姓们甘愿做牛做马,还想什么呢,最起码他们有屋住,有地种,有饭吃,比那些流离失所的人好了不少。

那百姓已经尽力了,他们辛苦劳作,所留不过是一家老小吃不饱饿不死的粮,剩余都交了上去。